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让城市以自己的方式被看见、被记住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A05版:评论·区街       上一篇    下一篇

  □ 刘大山

  近日,南京金陵天地的一处电动扶梯因以金融城主塔楼为背景,被网友戏称为“曼哈顿南京分顿”,在社交媒体引发打卡热潮。这个充满幽默感的昵称,既展示了市民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自豪,也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南京的城市表征和文化认同?

  应当说,“曼哈顿南京分顿”的昵称本身无伤大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褒奖。它意味着南京的城建实力、城市界面已经跻身国际一流水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璀璨夺目的金融城夜景、充满摩登感的空间设计,处处展现出国际大都市的时尚活力。年轻人用“曼哈顿南京分顿”作为标签,自发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反映出他们正以国际视野和熟悉的符号,重新认识和解读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

  从发现城市、宣传城市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的这份热情与创意着实值得鼓励。然而,从文化研究和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地理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深入研究“地方感”与人地关系的学科。段义孚等人文地理学家认为,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由历史、记忆、文化实践和社会关系层层叠加构成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空间。

  应当看到,“曼哈顿南京分顿”只是一种网络表达,并不会对南京的城市文化认同产生实质性冲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座千年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层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某类标签在传播中不断强化和固化,甚至成为某个区域的代名词时,就可能在无形中消解城市的独特气质,完成对城市空间的“去地方化”重构,让城市失去根与魂。

  南京的珍贵之处,从来都不在于它像谁,而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当代叙事,恰恰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紫峰大厦与鸡鸣寺塔遥相呼应,明城墙与地铁轨道经纬交错,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遥望着新街口的霓虹闪烁,大学城的青春活力浸润着历史建筑的往昔风华……这才是专属于南京的气质,是深植于时间与空间、不可替代的“南京性”。

  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是一场去历史化的“模仿游戏”。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文化自信与坚持开放发展并不矛盾。我们既欣赏曼哈顿的繁华,也珍视金陵的厚重;我们乐见南京拥有多元面貌,更期待这座城市能以自己的方式被看见、被记住。它的历史与文化,自有万丈光芒,足以照亮天空,闪耀于世界城市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