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君文
最近,河南郑州发生的“续面”事件持续引发公众关注——
8月13日,3名成年女子带着4名儿童,在郑州一家饸饹面馆点了一碗饸饹面,以及羊排和羊肉串等食物,共计消费140.58元。在就餐过程中,顾客基于“无限续面”服务,一共续面两次。在第二次续面时,店主霍某与顾客马女士发生争吵。8月14日,霍某发布相关视频称“7人只点一碗面”,视频中公开了顾客及孩子的正面影像。起初,许多网友在看到霍某发布的短视频后,纷纷为其打抱不平。但随着媒体跟进报道,人们才发现,原来霍某之前刻意隐瞒了部分事实。剧情的陡然反转,让很多人感到“被愚弄”,纷纷为该面馆刷负面评价,导致该面馆处于关门状态。当地也表态将专门处理“续面”事件,并及时公布具体结果。
一再反转的“续面事件”告诉我们,在很多社会热点事件中,尽管事件一方“有视频有‘真相’”,还应多留一个心眼,“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作为互动交流、内容消费乃至商业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短视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也要看到,其在技术加持下的选择性呈现,也会带来情绪渲染取代事实全貌的弊端。在“续面”事件中,霍某有意截取马女士第三次找厨师理论的片段,抹去顾客的实际消费情况,将自己包装为“完美受害人”,发布短视频“把水搅浑”,使得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中招”。
短视频并不等于真相。现实中,这样的道理尽管人人都懂,对“剪切拼凑”“故意模糊时间地点”“冒用身份”“AI伪造”等套路也多有耳闻。但在“情绪优先”的引导下,人们往往会产生“这就是真相”的错觉,不知不觉落入事件一方有意设置的陷阱;而随着舆论发酵,相关部门和媒体的介入,真相最终得以浮出水面,人们又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慨。从情绪被刻意剪辑的视频点燃,再到完整剧情引发反思,这样一波三折的戏码,近年来频频上演。例如,“秦朗巴黎丢作业”、“被家暴”的网红、“卖惨”的“快递小哥”等,无不是利用人们的情绪,先入为主地塑造形象、炮制流量。由此可见,“剪”出来的“真相”,不仅会撕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会侵蚀整个社会的诚信根基。
向被剪辑的“真相”说不,关键要为“情绪优先”装上理性刹车。在信息的洪流中,少些“键盘侠”式的痴狂,多些“福尔摩斯”式的追问;少些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多些深入思考的缜密与耐心。只有从每个人自身做起,方能共同守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