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洁尘
通讯员 李聪 李舒
8月20日上午,在雨花台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按惯例打开手机里南京市安全生产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简称“181”平台),系统后台显示前一天该区“一门一码”被扫了1460次——这意味着,8月19日,该区有1460扇住宅小区地下室的防火门被专人巡查过,并提示无风险隐患。
整个雨花台区,又有多少扇高层住宅小区地下室的防火门?今年6月底,该区经摸排发现,全区197个高层住宅小区有地下室防火门7816扇,其中有电动车停放的地下室常闭式防火门3032扇,另外部分地下室因处于封闭状态,不存在停放电动车等“易燃”隐患。
各街道(园区)及社区、物业迅速开展的“扫楼行动”,以楼栋为单位,详细登记了地下电动车车库门厅3032扇常闭式防火门位置、风险情况、责任单位、监管部门等信息,随后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181”平台,平台自动为每扇防火门生成唯一“身份”二维码。雨花台区应急管理局根据系统导出的二维码信息,定制了一一对应的二维码标牌。
7月初,全区用时2天,把3032个二维码贴在3032扇门上,“一门一码”行动同时拉开帷幕。
四股力量加入“一门一码”行动,分别是各街道(园区)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工作人员、消防快速处置队人员、社区网格员、小区物业。四股力量的巡查全部是“白加黑”24小时不间断,其中仅快速处置队就有巡查人员363人。
按照既定频次,巡查员们开展日间和夜间巡查,重点检查常闭式防火门关闭状态,并通过“181”平台扫码登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将相关信息录入“181”平台,并按时完成整改,确保隐患及时消除。其中,夜间地下室停放电动车较多、出入人员较少,更是巡查的重点时段。
贴上一张码,守住一扇门,服务每个人。不久前,雨花西路128号某小区一间地下储藏室堆放的杂物起火,消防人员几分钟就扑灭了火。地下室防火门在“一门一码”的“守护”下关得严丝合缝,浓烟全部封闭在地下空间,地下室外烟味全无,未受任何影响。
“一门一码”智慧消防管理,管的是地下室防火门,更多的消防隐患如何管理和杜绝?雨花台区的做法是依托“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统筹,“以前检查各管一段,现在一支队伍就能把安全、消防隐患查彻底、改到位。”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商户李女士对街道的“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赞不绝口。这一整合多方力量的基层治理新载体,正成为筑牢城市安全“最后一公里”的坚实屏障。
目前,雨花台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建设,以“资源整合、机制融合、效能提升”为目标,破解基层应急与消防监管力量分散难题。
“一支队伍管安全”的创新机制释放出强劲效能。一体化工作站整合应急、消防、公安三方力量,梳理出13类小型场所监管职责,细化了22类“其他”场所责任主体,实现“181平台”内场所单位100%匹配监管。去年以来,全区工作站累计巡查走访12.1万余家次,发现隐患11.5万条,整改率达99%,挂牌整治1740条隐患实现“见底清零”。
在专项攻坚中,工作站展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该区联合执法1650家次,整改违法停放充电9060处。同时推进“拆窗破网”行动,拆除违规铁栅栏1979处,清理消防通道障碍物283处。雨花台区还在老旧小区安装电动自行车阻停装置1071个,为79户困难家庭整改电气隐患,社会面小场所加装喷淋807套、报警设施11176个,织密物理安全防护网。
党建引领让治理合力更强劲。通过“支部建在站上”,雨花台区应急管理局机关党支部与工作站结对帮带,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推动“安全信用脸谱”“一戴三关三查两报备”等机制落地,162万家次打卡记录见证着社会共治的生动实践。
如今,雨花台区正持续扩大智慧消防覆盖面,加强基层人员专业培训,让这道扎根基层的安全防线更坚实、更智能,为城市安全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