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眭国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生动实践,有利于实现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尤其是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能够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有利于催生强劲的产业创新动能。作为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和源头活水,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特别是颠覆性创新,能够改变传统科技创新路径,创造更高效的劳动工具,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快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催生一批以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新产业、新模式。例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发展,为产业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推动了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辟。
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科技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的效益与水平。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必须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未来方向,持续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当前,我国应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快科技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通过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促进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破冰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不断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聚焦新兴数字产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锚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技术、人才和资本的全面联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衔接和优化组合,生成核心技术力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改变产业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夯实产业创新的基础。通过应用研究,将特定科技创新成果与具体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相衔接,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更加紧密贯通,直接推动产业升级甚至变革,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等的全面联通,实现创新技术的多场景赋能,促使产生乘数效应,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坚持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
产业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抓产业创新,既要牵引科技创新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更要通过科技创新焕新升级传统动能。
产业创新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产业结构性变革、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产业潜在市场需求,能够不断催生新的科技创新需求,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以需求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加强了科技与产业的协同性。增强产业创新的需求牵引能力,应从具体需求切入,使得科技创新的效率更高、目标更明确,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更高。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应用场景丰富,技术升级换代和发明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反馈和支撑。近年来,我国立足能源、交通、航天等领域对重大装备的需求,在石化装备、冶金装备、锻压装备、工程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多项应用空白,让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发挥了更大作用。
以产业创新为牵引,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的突出优势,围绕产业创新的核心需求,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打通产业断点、畅通协作堵点、补齐发展薄弱点。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出题者作用,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汇集、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支持重大科技平台更多在领军企业设立,推动科技资源向更有利于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领域和方向配置,强化和提升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集中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能够推动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基础研究集聚,持续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补足创新链前端的短板,形成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研究的新机制。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生态
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生态,要充分考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也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放眼长远,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首先,强化企业在创新融合中的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关键要确立企业在创新融合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科创深融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科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是核心环节。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企业主导地位,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精准对接、高效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良性互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 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挥作用,坚持组织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三位一体,健全政企研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格局。
其次,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必须持续畅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通道,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现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在体系构建上,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为科技成果提供从孵化到市场化的完整通道。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在平台建设上,注重构建两类平台,构建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降低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风险,提升企业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打通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落地;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平台、供给平台、中介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在机制建设上,创新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机制等,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通过“揭榜挂帅”“慧眼行动”等科技攻关专项行动,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技术,促进科研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再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因此,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阵地、人才培养主力军、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通过推广“校招共用”模式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池,支持高校对接省域、市域实际科技发展需求,申请人才定向、定点培养和转化项目。利用重大科创平台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打造一体化联动体系。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政策,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的各类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引、育、留、用、评”机制,深入实施多形式的协同引才育才模式,优化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机制、职称评聘机制,提高人才科技创新积极性,形成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与使用的正向循环,确保教育、科技、产业的精准对接。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副主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研究课题(szzx2024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