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云青
老火柴厂变成了新工·数智健康产业园,原友谊服装厂变身为新工·数能双创产业园,原无线电元件厂改造为新工·秦淮硅巷柳树湾数创科技园……近日,央媒聚焦南京城市更新实践,报道了南京新工集团推动老旧工业厂房“蝶变”“焕新”的故事。
老厂房、老厂区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承载着独特的城市记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南京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工业遗存丰厚,工业片区占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篇幅。例如,今天的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1928年创建的“金陵兵工厂”旧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局”。百年工业文脉,在此绵延不息。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物质见证,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今年正式印发的《南京市城市更新导则》提出,“推进历史资源活化利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这种“活化利用”不是简单的改造开发,而是在严格保护前提下的传承创新,更强调工业遗产的“非物质性”,即独特的文化印记。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老旧工业厂房的价值被重新放大和审视,它们经过活化利用,有的变为潮流艺术街区,有的开起博物馆、展览馆,有的成为工业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与创意元素,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践证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都离不开一颗独特且鲜明的“文化芯”。
反观一些项目,由于未能平衡好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要么陷入过度商业化的误区,要么忽视对工业遗产独特内涵的挖掘,出现了“空心化”“无特色”等问题。值得称道的是,为了避免“千园一面”的同质化竞争,新工集团在改造老厂房老厂区时采用了“6+1”模式,即“定位一个细分产业、建设一个科创载体、依托一家核心企业、设立一只股权基金、构建一个共性平台、聚集一批科创企业和配套一组招商政策”,让每个园区都形成了差异化特色。
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天空”,既映照出时代变迁,也蕴含着奋斗历程。老旧厂房的更新、工业遗产的活化,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城市记忆的唤醒、文化基因的再生。唯有守住工业遗产的“文化芯”,通过内涵的挖掘与外延的延展,赋予其以新的认识、新的价值、新的生命,并找到适宜的叙事方法和呈现方式,让不曾亲历者也可以产生感知与想象,延续情感与记忆——这样的活化利用,才能真正让老厂房焕发生机,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与内涵;不仅能够记载过去的荣光,也为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发展带来灵感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