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巧做生态“文章” 富了百姓“口袋”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昨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由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中心主办的“‘两山’回响看南京”主题直播在多平台上线。镜头穿梭于江宁茶山、溧水莓园、浦口荷塘、六合渔场与高淳稻田之间,将五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生态好物“请”进直播间,解码南京良好的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富民资本”。

  如果选一个产品为黄龙岘的好生态代言,那一定绕不开茶叶。镜头里,黄龙岘千亩茶园顺着山势蜿蜒铺展,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山脚下,村民阮从凤泡了一杯茶,走进空调房,尽享惬意的休闲时光。“现在日子好,一年只忙个把月,收入能撑起一整年。”她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因其独特的地形山貌、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黄龙岘一直以来就有种茶的传统,生产的茶叶有“江南第一针”之美誉。从1987年开始,阮从凤就在村里的大集体茶场当炒茶工。茶场解散后,她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种植茶叶,并干起炒茶的老本行。她能炒出龙毫、旗枪、雨花、龙针等不同种类的绿茶,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掌握雨花茶炒制手艺的炒茶师傅。

  虽然做得了一手好茶叶,但阮从凤家并没有因此致富。一直以来,黄龙岘大部分村民以种植、加工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因茶叶“养在深闺”、品质不稳定,卖不起价,村民们的日子大多过得紧巴巴。

  2013年,牌坊村与江宁旅康集团合作,通过示范引领,建立黄龙岘茶种、管、养、采、炒标准化生产体系,引导茶农进行科学种植和加工。在茶园里,生物防治替代了化学农药,有机堆肥滋养土壤,构建起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现代化茶厂引入恒温杀青、古法揉捻工艺,让茶叶保持“汤色绿明、香气高长”的核心品质。

  生态优势成了品牌底气,黄龙岘“龙针”“龙毫”两大茶叶品牌渐渐走出“深闺”,还连续斩获南京市雨花茶质量评比金奖,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过去我们村的茶叶要走街串巷叫卖,现在坐在家里都不愁卖。价格也有了很大提升,以前顶多卖100元一斤,现在最低也能卖到七八百元一斤,高品质茶叶更是卖到了2000元一斤,还常常供不应求。”阮从凤说。

  黄龙岘村党支部书记唐国庆介绍,依托2600亩生态茶园,村里还发展了采茶体验、茶艺教学、民宿餐饮等,2024年全村茶叶销售额达3700万元,10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提升到11.1万元。

  在高淳东坝街道和睦涧村的稻田里,村党总支书记魏统田弯腰拨开稻叶,田间黑色的“水沟”纵横交错。“这是土里的‘黑金子’,一般的农田可没有。”他说的“黑金子”,就是铺在有机稻田里的生物质炭。

  2022年7月,高淳区率先启动江苏省首个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在东坝街道和睦涧村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500亩田上种植“零碳水稻”,并进行有机水稻土壤数据管理采集试验,核算固碳减排数据。

  “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往田里撒炭末是什么技术?”魏统田回忆。2022年,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走进田垄,在30个监测点架起仪器,投放60吨生物质炭。一年后数据显示,500亩有机水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6.1%,总计减排增汇二氧化碳当量130.67吨。这130.67吨碳汇量,后来以9800.25元的价格被红宝丽集团成功拍下,为村集体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

  最让社员惊喜的是,同样的地,生产的稻米更多了,病虫害更少了。“仅一年销售额就增长100万元,我们每人分红多出1700元。”村民朱来喜笑着说。

  直播镜头扫过,溧水白马镇万亩莓园内,“种养循环”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滋养土地的有机肥,成就清甜“双莓”,带动农民增收;浦口西埂莲乡千亩荷塘碧叶连天,“花香经济”催生的文创、民宿、农家乐让“荷塘月色”富了百姓口袋;六合龙池渔场水清鱼跃,优质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味道鲜美的龙池鲫鱼,成为生态养殖的生动样本……从茶山到荷塘,从稻田到渔场,南京的生态资源正一步步转化为村民手中的“富民资本”。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大力拓展绿色生态价值,累计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701个,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金色庄园草莓、中亮黑莓冻果成功走出国门,泽宁蔬菜、南京盐水鸭、雨花茶等“宁字号”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军粤港澳大湾区。

  “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直播中,市民王先生留言:“绿水青山不是只用来欣赏的,更是用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南京这条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