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评:孙君文
@光明网:#“诅咒式”回复# 近日,福建泉州一家餐饮店因多次在外卖平台上以“会得癌”回怼顾客差评,引发网络热议。据报道,此类“诅咒式”回复已持续两年,更有知情人士称曾遭商家电话威胁要求删除差评。
微评:如今,差评屡屡成为网络平台商家与消费者冲突的导火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越来越看重“口碑”的作用。但商家必须明白,好口碑来自商品的品质和商家的服务,而不是“诅咒式”回复。
@文汇报:#“高大衔接”# 这个夏天,继“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各类衔接班后,“高(中)大(学)衔接班”成为辅导班中的“爆款”。
微评:将应试教育的轨迹延续到大学,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曲线的功利化行为。所谓“赢在大学起跑线上”,不过是教育培训机构的一种话术罢了。
@上观新闻:#“熊孩子”# 近日,一架从深圳飞往大连的南航航班上,一名8岁男孩在飞行途中持续用脚顶撞前座女生的座椅,前座女生屡次警告无效。飞机落地后,双方产生肢体冲突,前座女生甚至被“围攻”倒地。面对指责,孩子的妈妈说:“他还是个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他吗?”
微评:关于“熊孩子”的新闻时有发生。现实中,社会对儿童的包容,本质是基于其认知行为能力的有限性;倘若单方面强调“体谅”自家孩子,实则是将社会规范的责任转嫁给他人。正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我们成年人更有责任教会他明辨是非,引导他成为一个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社会公民。
@紫金山新闻:#广告刺客# 充了会员想清净追剧?想得美!暂停时广告占满屏,剧情高潮主角突然带货,手机一晃就跳转新页面……最近媒体实测多家视频平台发现,就算开了VIP,各种暂停广告、植入广告、弹窗广告照样见缝插针,硬是整出“充了会员又好像没充”的憋屈感。这事一曝光,网友齐呼“苦广告久矣”。请看“小金快D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