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山
自南京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以来,夫子庙站内展陈的一段千年古道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热点。这段沉睡地下的宋至明清时期砖铺道路,如今静静陈列在站厅内,现代化的地铁列车在一旁飞驰而过,两者跨越时空、相映成趣。
这段古道的发现源于2021年地铁施工期间的考古发掘,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此共清理出85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173件,陶瓷、砖瓦等各类标本30余箱。经考证,这条宽约8米的道路曾是南京城内的交通要道,见证了南京城市格局的千年变迁。如今,通过原位保护、透明覆盖与沉浸式光影技术,千年古道以最原真的面貌融入现代交通枢纽,让市民游客在通勤途中就能“触摸”历史。正如一位外地游客所言:“没想到在南京坐个地铁,也能穿越千年!”
作为穿越六朝古都核心区的交通动脉,地铁5号线以创新理念和谨慎态度,处理了183处文物点的保护问题,为全球历史名城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例如,在下穿相关重点文保单位时,地铁隧道距离地面的深度超过20米,最深处接近30米。在施工中,地铁5号线还采用国际先进的钢弹簧浮置板减震装置,确保地铁经过时的震动“比绣花针落地还轻”。这些故事背后,是当代建设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地铁5号线的建设过程不仅是一部工程技术史,更是一部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史。
从更深远角度看,地铁5号线展现了当代中国城市对待历史的态度转变。从早期城市建设中忽视文物保护,到如今为保护文物反复修改设计方案,甚至不惜延长工期,这种变化折射出城市发展理念的成熟——现代化不是对历史的覆盖,而是与历史的共生。正如南京在地铁5号线建设中表现的那样,现代中国城市正逐渐找到一条兼顾发展与保护、现代与传统的平衡之道。今天,我们对历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通过精心设计的地铁空间,让历史文化自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乘客每一次驻足观赏,都在参与城市记忆的传承;每一段旅途,都在续写古今对话的新篇。
地铁5号线的建设经验,也引发了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深刻思考。如何在规划阶段更科学地评估文物风险?如何建立更高效的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协调机制?如何将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融入地铁设计与运营?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对南京未来的地铁建设有指导意义,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地铁站里的千年古道,是独属于南京的历史印记,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保留这些文化的“活化石”,是城市最珍贵的现代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