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南京生态好 候鸟变“留鸟”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4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东方白鹳在高淳区固城湖水慢城湿地筑巢繁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缪越 摄
扫一扫,看视频。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建芬

  “没想到夏天东方白鹳还在,往年这个时候它们早就飞走了。”清晨6时,王吉已经背着单反和望远镜,来到了高淳区固城湖水慢城湿地。他轻手轻脚地举起单反,调整长焦镜头,对准30米高柱上的特殊“住户”——一对东方白鹳。

  这3年里,这样的场景一般发生在4月—6月,这是头一次王吉在夏天发现东方白鹳留下来。

  从偶遇到守护

  王吉曾经在海外留学,5年前回家乡发起成立水慢城湿地自然学校,成为小朋友们口中的“吉丁老师”。

  吉丁虫是一种甲虫,王吉以“吉丁”为外号,家门口的固城湖水慢城湿地成了他带小朋友探索自然的最佳之处。

  “湿地内建了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分园,有一张大鸟网。好几年前网就破了,一直没有修复,因为觉得鸟类不需要被这张网束缚。”王吉说,但这张没有修复的鸟网给他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那是在2022年春天,大家偶然一抬头,发现原本撑起鸟网的高柱子上突然多了一个简易的窝,一对大鸟站在上头。

  当时很多人并不认识这种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直到2023年,这对大鸟又来了。它们黑白分明的羽毛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鲜红的长腿和粗直的喙显得威风凛凛。有人认出这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在窝里育雏,那一年生了4只宝宝。”王吉的语气中依然带着当时的兴奋,“幻想一下,假如东方白鹳是人类,它愿意到这里来生下宝宝,说明很信任这个地方,并且有充足的信心这个地方能把它的宝宝养大。”

  从那时起,王吉就特别关注这户“邻居”,特意带着小朋友在这里立起了东方白鹳的科普保护牌,还竖起了禁飞无人机的提示牌。连续3年的春天,他都带孩子们来到固城湖水慢城湿地,在湖的另一边观测东方白鹳。

  “今年5月带孩子们观鸟时,一个小朋友突然问我:‘吉丁老师,为什么鸟儿要飞那么远?它们不累吗?’”王吉回忆道,“我当时就想,如果这里足够好,它们是不是就不用那么辛苦迁徙了?”

  因为“变好”而留下

  往年盛夏,巢穴应该已经空了——东方白鹳通常会带着幼鸟飞往北方。今年8月,王吉惊讶地发现,东方白鹳竟然留了下来。

  “这可是头一遭!”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史杰工程师查询后发现,这是南京近10年来夏天首次发现东方白鹳繁殖记录。

  “这里不仅有充足的食物,还有高大的繁殖巢木,所以它们选择不再冒险长距离迁徙。”史杰解释,“传统意义上,东方白鹳的繁殖地在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每年9月—10月一路往南飞,次年春天,它们会从长江中下游的越冬地,跨越千里回到北方繁殖地繁衍生息。如今东方白鹳夏天留在南方,这种生态现象恰恰印证了南方湿地生态环境也能够满足这种珍稀物种繁殖的需求。”

  东方白鹳筑巢繁育的固城湖,在上世纪曾经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面面积不断缩减。据高淳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负责人王鹏桢介绍,这些年来,南京实施退圩还湖生态工程,固城湖湖面扩容6.11平方公里,相当于增加一个西湖,把从大自然手里拿走的又还了回去。为改善固城湖水质,高淳区清理官溪河水上餐饮,落实“两湖一江”十年禁捕,打造水慢城湿地,密植芦苇和水草,建设涵养型生态安全缓冲区,不断优化野生动物植物栖息环境,如今这里重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他们归来,让这里更好

  东方白鹳的“留居”不仅是一个物种行为模式的改变,更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回归”故事,引得众多游客流连。今年上半年,高淳区旅游总收入121.81亿元,同比增长13.52%,累计接待游客量1009.5万人次,同比增长9.9%。“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吸引很多年轻人回来开展科技养殖,发展个性化生态精品民宿。

  “绿水青山不仅仅能‘圈粉’鸟类,更重要的是‘圈粉’人。”王鹏桢说,当地人常说,守护好这方水土,好日子就有了源头活水。

  这种良性循环在王吉的自然课堂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每周,都有来自城区的孩子在这里认识自然、爱上自然。“吉丁老师,我长大了也要保护鸟儿!”8岁小学员乐乐的话,让王吉倍感欣慰。

  东方白鹳留在了这片焕发新生的湿地,年轻人回归了绿水青山的家乡,而人与自然,也正在回归最本真的和谐关系。正如王吉常说的,“它们回来,是因为这里变好了;我们留下,是为了让这里一直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