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共赴“绿水青山”的时代之约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评论员

  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年前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理念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探索凝聚共识、指明路径。20年来,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南京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曾经难觅踪影的“微笑天使”江豚,如今已经是长江南京段的“常客”;在浦口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黑鸢、仙八色鸫、黑冠鹃隼等数种珍稀夏候鸟,纷纷用翅膀为南京生态建设成果“点赞”。

  再看数据:空气质量方面,南京市PM2.5浓度从2019年的4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8.3微克/立方米,优良率由69.9%提升至85.8%;水环境治理方面,全市42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六年全省第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市域调查记录物种数达3672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上广受好评……

  这张亮眼的生态答卷,构成了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增强着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山”理念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发展命题。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理论,蕴含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守护生态环境,就是守护我们赖以发展的根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并存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我们要做好降碳治污的“减法”,更要做好绿色发展的“加法”。通过实践创新,南京钢铁集团呈现“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生产不见尘”的景象;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屋顶上的4万余块高效光伏组件与6442台微型逆变器,年发电量高达2480万千瓦时……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手抓”,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新”“向绿”优化。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生态+经济”多元升级路径,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矢志践行“两山”理念,锚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目标,以更高水平绿色发展,共赴“绿水青山”的时代之约,绘就生态宜居幸福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