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青春相约千里聚首 宁伊少年共绘团结新画卷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A10版:成长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在瞻园的雕窗长廊里看见金陵的古典雅韵,在北京的博物馆里感受大国风采,在伊宁的辽阔草原上奏响一曲悠扬牧歌……这个夏天,来自南京与伊宁的30名青少年用脚步丈量着跨越千里的距离,用心灵书写下超越地域的友谊。这段跨越数千公里的青春约会,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回忆。

  为持续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进一步促进南京与伊宁两地学生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地青少年对彼此地域文化、历史、风俗的深入了解,着力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跨地域沟通能力,由南京市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组支持,伊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苏韵伊情 伊路有宁”宁伊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这场为期16天的文化之约,响应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万里鸿雁传真情”系列活动精神,让来自南京和伊宁的30名青少年齐聚一堂,通过文化参观、课程体验、技艺体验等活动,写下跨越千里的友谊诗歌。

  初见:在园林中共舞

  8月2日,活动开营仪式在享有“金陵第一园”美誉的瞻园隆重举行。开营仪式上的热闹,是两地孩子相遇最好的开场白。当欢快的新疆舞曲响起,不知是谁先拉起了对方的手,旋转的裙摆与飞扬的笑容,瞬间让陌生感烟消云散。

  瞻园里,少年们化身“造园师”,用苔藓与石子搭建微型园林。指尖触碰青石板的凉意,鼻尖萦绕草木的清香,金陵园林“一步一景”的巧思,在亲手实践中变得触手可及。待到夜幕低垂,灯光为飞檐镀上金边,静谧的池水倒映着两岸欢笑,第一天的故事,在蛙鸣里轻轻收尾。

  邂逅:共游金陵古城

  8月3日,两地青少年来到甘熙宅第。孩子们在这里沉浸式感受南京非遗技艺的魅力。绒花似云朵轻盈,微雕藏着万千世界,竹刻、剪纸件件精巧……来自伊宁的孩子们眼神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其中,最吸引伊宁女孩们注意的莫过于绒花。现场,工作人员将几束绒花仔细地别在女孩们乌黑的发间,衬得女孩们无比可爱。戴上绒花的伊宁女孩们忍不住拉起裙摆,跳起了欢快的新疆舞。旋转时,发间的绒花如蝴蝶振翅;踮脚时,绒花花瓣轻轻颤动;举手投足间,江南绒花的柔美与新疆舞姿的灵动完美交融。

  在秦淮灯彩手工体验环节中,孩子们一步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秦淮灯彩。手工活动结束后,伊宁女孩王熙桐和南京女孩卢钰萱已经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王熙桐送给卢钰萱一顶小花帽,并说:“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华丽的词藻,相处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们就是在这样简单真诚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下午,两地青少年游览了中山陵景区和明孝陵景区。来自伊宁的11岁小朋友祝芊宸在参观完中山陵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欢笑:在博物馆里“玩”出默契

  8月4日,两地青少年来到南京市博物馆。“爷爷说,他小时候就在这滑过!”南京孩子指着朝天宫棂星门前的青石坡道,眼里满是骄傲。伊宁少年跃跃欲试,排队的队伍里,“再来一次”的呼喊此起彼伏。青石坡道百年来滑出的“臀印”里,此刻填满了新的笑声。雕版印刷体验区里,墨香成了无声的黏合剂。伊宁男孩屏住呼吸,跟着南京伙伴学用棕帚扫墨。相互协作之下,“福”字在宣纸上慢慢显形,墨痕在纸上晕开,像朵共生的花。

  在江宁织造博物馆里,看着用云锦织成的精美服饰,伊宁的孩子惊叹着学起南京话:“我滴个乖乖,太漂亮了!”两地孩子还深入了解与《红楼梦》相关的各类文物,那些泛黄的文稿、古朴的器物,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沉思:在历史中读懂“珍惜”

  8月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空气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现场,两地孩子为遇难同胞们默哀、献花。伊宁女孩塞菲娅·居尔艾提抹着眼泪说:“我们要珍惜当下,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下午,孩子们来到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和中华门城堡。“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孩子们在城墙上唱响南京童谣。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参观了博物馆内关于南京城墙历史,还亲身参与了城砖制作的体验活动。体验区里,少年们手捧泥土,将其用力按压进模具,脸上沾着泥点也顾不上擦。孩子们还在城砖上共同刻下“友谊长存”的字样。不一样的风格,在同一块砖头上留下相同的痕迹,似是两地文化交融的印记。

  体验:从红色电波到航天梦想

  8月6日,两地青少年来到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泛黄的文件手稿,磨损的相机,陈旧的被褥……展柜里陈列的一个个珍贵物件,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做出的艰辛斗争。来自伊宁的苏海娅·买买提依明说道:“这次参观让我感到历史不再是遥远模糊的故事,它变得真切、生动,也让我明白了今天和平安宁的来之不易,更懂得了珍惜和努力。”

  “党的风语者”课程里,孩子们化身小小报务员,专注地用电报机发送着信息。伊宁男孩马博超想要给身旁的南京男孩石奕扬发出“你好”的电文。电报“嘀嘀嗒嗒”的响动声,仿佛与70多年前那些曾在此地工作过的革命先辈隔空呼应——当年,他们用无声电波传递信念与力量;如今,宁伊两地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让密码绽放出友谊的光芒。

  下午,孩子们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观御风园。这座占地约3万平方米的“飞机公园”,陈列了16架航空航天器珍品。漫步园中,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了前辈们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

  告别:把这份友谊打包带走

  8月7日,活动迎来在南京的最后一天行程。孩子们来到六朝博物馆参观,在“最美落地窗”前留下温馨合照。南京活动闭营仪式上,伊宁孩子带来了新疆手鼓、哈萨克族帽子等充满家乡风情的礼物,六朝博物馆青少年讲解员“小青莲”们则回赠了展现南京特色和文化的文创礼品。一份份礼物承载着两地青少年对彼此的真挚祝福,也让这份跨越千里的友谊愈加深厚。

  仰望:红旗下的震撼 学府里的向往

  8月8日,来自宁伊两地的青少年抵达北京后,于当天凌晨两点半起身。他们要奔赴天安门广场,迎接那庄严的升旗仪式。凌晨四点的广场上,人群已悄然聚集。当雄壮的国歌奏响,孩子们的目光瞬间汇聚于同一方向,与广场上的人群齐声高唱。稚嫩的歌声在晨光中轻轻回荡,格外清澈。当国旗升至杆顶的那一刻,伊宁市第十五小学的毛梓玉眼眶一热,泪水悄然滑落。“以前只在书本和电视上看过天安门升旗,”她动情地说,“这次亲临现场,看着国旗冉冉升起,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给了我的心灵极大的震撼。”

  晨光中的激动尚未平息,孩子们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和清华园。这里的展陈如同一本立体的科学百科,从基础物理到航天科技,每一个展台都藏着等待解锁的知识密码。宁伊两地的孩子们像撒欢的小鹿,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一头扎进了这片科学天地。南京男孩吴劲儒与伊宁男孩马博超合作操控机械臂,在一次次调试中体验科技魅力。随后,孩子们前往清华大学校园,感受雨中清华园的浪漫和诗意。马博超说:“将来我想考到这里,学航天,造飞机!”

  感悟:从文明肌理到强国担当

  8月9日,孩子们来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广场的丹陛石、屋檐上的脊兽都吸引孩子们驻足观察。伊宁女孩苏海娅举着手机拍下屋脊上的小兽,笑着说要回去和在瞻园看到的瑞兽做对比。珍宝馆的展柜前,金瓯永固杯的珠光宝气让孩子们发出轻声的赞叹。青花瓷碗前,两地孩子围着看了许久。塞菲娅·居尔艾提指着碗上的缠枝纹,和同伴说起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秦淮灯彩:“你看这花纹,和我们做灯彩时画的图案有点像。”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微妙共鸣。

  午后,孩子们转至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钢铁与硝烟淬炼的实物展品前,聆听一个民族从救亡图存到走向复兴的壮阔叙事。参观结束时,南京男孩周栎言的手表上记录下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年份和故事,伊宁女孩木尼赛·居来提的手机里,存下了与“功臣号”坦克的合影。这场参观让孩子们明白,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无数人用热血与汗水写就的奋斗史诗,而这份担当精神,正需要他们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续写。

  情续:石榴花开一家亲

  8月10日,孩子们经过半天的休整后,下午从北京大兴机场起飞出发前往新疆伊宁,晚上11点多,宁伊两地青少年带着在南京探寻六朝文脉、在北京领略大国风采的满满收获,顺利抵达伊宁市。

  8月11日,孩子们正式开启在伊宁当地的深度文化交流之旅。欢迎仪式上,伊宁市学生塞菲娅·居尔艾提在发言中难掩兴奋:“我要带南京朋友尝刚摘的葡萄,看刺绣花帽,让他们知道这里的热情和汉家公主故事一样动人。”

  后续,他们在石榴花展览馆,悟民族交流传承;在喀赞其民俗区里,学维吾尔族舞蹈、制沙粒画,沉浸式触摸文化根脉;在六星街南京文化摊位与游客互动,双向传递城市温度;到访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从历史中汲取团结与爱国的精神力量……

  万里山河皆入画,一家亲谊自流长。从金陵的雅致园林到北京的红墙晨光,再到伊宁的美丽风光,这段跨越千里的旅行,孕育出了无数温暖故事,也让30颗宁伊少年的心如石榴籽般更紧地抱在一起。旅途终有终点,活动会有落幕,但宁伊两地孩子的友谊之花却永远盛开在华夏大地,长盛不衰。

  □ 臧首成 王小雨 曹鹏宇 范尔雯 汪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