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海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需立足网络时代,强化互联网思维,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前沿科技,以其高度沉浸性、交互性和场景重构能力,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一个创新路径。
创新“大思政课”师资协同模式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推动形成“专兼结合、跨界联动”的大思政师资格局。一方面,利用虚拟教研室系统,整合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理论优势、专业课教师的学科特色、辅导员的实践管理经验以及行业专家、模范人物的一线智慧,实现不同领域育人主体的云端协同备课、案例共创。例如,通过虚拟现实会议系统,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与思政教师可共同开发沉浸式党史课程,将理论阐释与历史场景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搭建教师能力成长数据库,动态记录教师教学实践、技术应用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发展图谱,为教师提供虚拟仿真教学技能培训、跨校教学观摩等定制化提升方案,促进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推动“大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
优质教学资源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的核心要素。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数字化资源生态,推动思政教育资源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静态存储向动态更新转变。一是运用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将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等实体资源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教学资源库。例如,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实物展品进行高精度数字复刻,开发“重走挑粮小道”虚拟体验课程,使学生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二是搭建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优质虚拟仿真课程的版权保护与开放共享,打破地域限制。各高校、纪念馆可将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上传至云端,形成覆盖历史、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思政资源矩阵,实现“一处开发、多地复用”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拓展“大思政课”育人场域
“大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创建虚实交融的教学场景,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沉浸体验”的跨越。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重大历史事件现场,如“飞夺泸定桥”虚拟教学项目,学生佩戴VR设备后可化身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通过混合现实(M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空间叠加,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例如,在参观纪念馆时,学生可通过AR眼镜触发虚拟讲解、历史场景重现等功能,实现“实景+虚拟”的立体化学习体验。此外,借助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校园、虚拟社区等常态化育人空间,使思政教育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全时空覆盖。
革新“大思政课”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关键。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推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是开发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系统,设计“党史知识闯关”等互动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角色扮演、情景解谜等游戏化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觉醒年代”虚拟仿真课程中,学生可扮演五四运动中的爱国青年,通过与虚拟角色对话、参与历史事件决策,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二是运用智能交互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系统通过捕捉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的行为数据,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与情感状态,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与难度。例如,当学生在“脱贫攻坚”虚拟实践中遇到决策困难时,系统自动推送案例解析、专家访谈等学习资源,实现精准化学习支持。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开展跨校联合教学,不同地区的学生可在同一虚拟场景中协作完成思政课题研究,促进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虚拟仿真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持续深化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思政教育生态,能够让理论教育更生动、实践教学更真实、价值引领更有力,推动“大思政课”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课程,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为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应用”(21SZK14062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