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良田“码”上管,沃野展新姿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5版:区街       上一篇    下一篇

  “一田一码”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5月,南京市启动了“一田一码”试点工作,南京江北新区盘城街道作为试点街道之一,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坚持以“数字化赋能耕地保护”为核心,推动建立“一田一码”管理体系,争取为全域耕地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迅速启动,“智慧底图”雏形初现

  想知道自己承包的耕地是永久基本农田还是一般农田?田里种了什么作物?曾经,面对这样的问题,基层工作人员难以一下子准确作答。而“一田一码”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为每块耕地生成唯一的“二维码”,形成“数字身份证”。

  借助空间唯一性进行统一编码后,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等一块块边界清晰可见。只需手机扫码,地块的性质、是否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要求等信息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街道范围内所有耕地地块核查高质量、全覆盖、无遗漏,盘城街道构建起完备的工作体系。

  “在全街上下通力配合下,目前已完成外业举证、内业上图、属性核实等各项工作,全面摸清了1.91万亩耕地、4170个图斑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统一的耕地资源数据库,初步绘制了属于盘城街道耕地的‘智慧底图’。”盘城街道城乡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将为后续实现耕地信息动态监测、问题快速反馈与处置,推动耕地监管智能化、信息化提供坚实基础。

  加强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盘城与土地流转管理部门建立数据接口,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的实时更新。未来,在这张耕地的“智慧底图”上,耕地、林地、湿地和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菜地等数据可实现共建、共认、共享、共用。

  系统推进,以数字化赋能耕地保护

  在江北新区盘城街道新华社区,外业测绘工作人员背着设备穿梭在田埂间,每一次定位测量、每一张照片上传,都在为耕地打造专属“数字档案”。

  依据本辖区耕地资源实际情况,街道制定了《江北新区盘城街道耕地“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此外,“初审—复审”双重把关机制正稳定运行,社区与街道多部门紧密联动审核。摸排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与农户交流,对调查数据进行准确性核实,了解种植品种、产量及土地适宜性等信息,实现耕地的严格保护和精细化管理。

  “比如林果类对土壤的需求和水稻等粮食类是不一样的,不同用途的农地怎么集中连片?以后的产业发展怎么分布?在掌握基础数据后通过数字化管理,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林果类、粮食类种植布局在什么位置更合适,能更好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盘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当前盘城街道已完成市级系统检查和质检入库。后续也将进一步探索耕地区域调整与升级、耕地恢复与保护、土地流转与经营等工作路径,实现耕地资源从“粗放管控”向“精准治理”转型,争取为全域耕地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先行先试,探索土地综合整治

  7月23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耕地资源“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新增6个试点街镇的通知》,将盘城街道纳入第二批试点街道。对于耕地中的非耕地问题,分类施策、及时处置,依照标准认定一批、尊重意愿调整一批、合理有序置换一批。

  耕地“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高质量耕地保护。当前,第二批试点任务已启动,盘城街道重点探索耕地认定标准和整改路径,已初步选定三个地块共400余亩开展前期研究与设计,包括土地平整、土方测算、适量范围划定等。在此基础上,将选定地块恢复为耕地,实现与原有耕地集中连片,为后续农业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江北新区作为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正研究先行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为耕地质量提升按下“加速键”。

  下一步,盘城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技术路径与管理机制,着力推进集中连片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布局提升工作,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三个社区的集中连片耕地中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可增加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小田变大田”,初步形成耕地连片、园地连片、林地连片等空间布局,分别打造街道精品蔬果、优质粮油等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