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明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6周年华诞。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大辽河入海口,洒在营口这座正加速奔跑的城市,我们在为祖国送上由衷祝福的同时,也该停下匆匆步履,认真问一句:明天,我在哪里?
这个问题,藏在营口大地上处处涌动的建设热潮里。此刻的营口,正为三年行动决战决胜发起最后冲刺,从东部产业新城拔地而起的厂房,到西部港口昼夜不息的吊装作业;从主城区升级改造的民生工程,到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产业园,每一处都是改天换地的战场。作为这座城市的主人,我们的身影或许在重点工程的钢筋水泥间,用汗水浇筑城市的天际线;或许在招商引资的谈判桌前,用专业搭建合作的桥梁;或许在社区服务的志愿队伍里,用热情温暖邻里的日常;即便守在天伦融融的家中,为奋斗的家人准备一餐热饭,也是这场冲刺里不可或缺的支撑。每一个平凡的位置,都是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坐标,都是为祖国添光彩的注脚。
这个问题,也藏在我们对“强大”二字的深切感知中。犹记九三阅兵时的铁流滚滚,战机列阵划破长空,铁甲雄师踏破尘土,那不仅是大国重器的展示,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安全感与自豪感的来源。祖国的强大,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我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底气,是营口冲刺现代化大都市、让人民更幸福的后盾。它让我们在招商引资时更有自信,在技术攻关时更敢突破,在面对风险时更能从容。明天,让我们为国庆假期画上一个逗号,不是停下脚步,而是带着这份“背靠祖国”的力量,为下一段征程积蓄能量。
生活就像大辽河的流水,看似日复一日地重复,却在不知不觉中奔涌向前。我们总在碎片化的日常里忙碌,为工作奔波,为家庭操劳,偶尔在仰望星空时叹息:如何才能让平凡的日子多一份历史感?其实答案就在“明天”这个节点里。节日从不是简单的休憩,而是唤醒我们思考的契机——当祖国走过76年风雨,我们是否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了一份力?当营口向着新目标冲刺,我们是否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