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乡 产业兴旺
本报记者 崔薇薇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盖州市暖泉镇方屯村,遍野的五味子藤蔓上挂满了红彤彤、沉甸甸的果实,如一串串玛瑙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果木的清香。村民们穿梭在藤蔓间,欢欢喜喜采摘着成熟的果实,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丰收画卷在秋日暖阳下徐徐展开。
走进村民陈永桥家的五味子种植园,他正和家人、工人们一起,小心翼翼地将一串串成熟的五味子摘下,放进采摘筐里。“你看这果子,多饱满,颜色多正,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举起一串红果,陈永桥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在方屯村,像陈永桥这样靠种植五味子增收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以前,村民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还照顾不了家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在外打工强多了。”陈永桥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一边对记者说。
在不远处的升旭中草药种植家庭农场,威灵仙、苍术、黄精、赤芍等根茎类中草药也迎来丰收季。此时,自动化机器正在完成地面收割,稍后进行“起根”作业,工人们分工有序,除秧、收种、清理根茎……采收工作将持续到11月份。农场负责人王旭向记者介绍,今年是她家种植中草药的第6个年头,农场300余亩地的中草药从种到收,每年都有大量用工需求,有效解决了村里闲置劳动力问题。“春季播种,夏季除草,秋季‘起’药材,这期间,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在这里务工,每人每天能挣100—150块钱。”王旭告诉记者,农场每年仅支付小时工务工费就需要三四十万元。她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带领乡亲致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方屯村是英雄罗长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是盖平县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1946年10月,在暖泉乡方家屯部署工作时,突遭敌军包围,突围中受伤被俘。他严词拒绝敌人的诱降,遇害时年仅28岁。1968年,暖泉公社方屯大队全体村民在方屯小学西侧山坡上为其修建纪念碑。2013年,盖州市政府对纪念碑进行重新修缮。2021年,暖泉镇党委、政府修建了罗长维事迹展馆。
近年来,暖泉镇党委、政府继承发扬英雄精神,引导农民抓住中医药产业发展机遇,因地制宜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植中草药。经过数年培育和发展,中草药种植已成为方屯村乃至整个暖泉镇的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方屯村村干部郭洪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不仅靠种植中草药致富,红色旅游也越来越红火。特别是罗长维事迹展馆建成以来,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以及外地游客来到方屯村,了解英雄事迹,瞻仰英雄风采,领略乡村风貌,品尝特色农家菜。
村民陆明巨此前携家人迁居外地,去年返乡投资建设了“山水咱家特色农家院”,选址就在山清水秀的方屯村。农家院自今年8月开门迎客以来,订单不断。“方屯村涌现出多位人民英雄,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发展产业,我非常有信心,”陆明巨说,“相信今后,这里的红色乡村游会越来越兴旺!”
从“红色坐标” 到“振兴密码”
本报记者 丁海林
近日,盖州市杨运镇杨运烈士纪念碑所在的巍巍群山脚下,网红景点“盖州小桂林”突然在社交平台升上热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近年来,杨运镇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正逐步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杨运烈士纪念碑坐落在杨运镇西南一座小山峰上。1945年,21岁的杨运来到东北地区开展工作,任万福县熊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1月17日,杨运惨遭杀害。万福县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将杨运生前战斗的八道河山区改为杨运区,村名改为杨运村。镇、村以同一烈士命名,这种情况在全国也并不多见。人们正是用这样的方式,长久铭记这位英雄。
杨运烈士的传奇故事、革命精神,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今,常有游客来烈士纪念碑祭扫。记者看到,在前往杨运曾藏身过的山洞沿途,一些树枝上系着用以指路的红色布条。游客们沿着英雄战斗的足迹,体验昔日山路的陡峭,感受革命者的抗争精神。
杨运镇党委副书记王端旸介绍,杨运镇具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特色。多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全镇封山育林已达30万亩,公益林面积达9.5万亩。如今的杨运镇山高林密,郁郁葱葱,溪水潺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游客面前徐徐展开。
杨运镇境内,有“熊岳八景”中的天源观、麒麟山等自然景观,以及近年爆火的“盖州小桂林”回龙山风景区。家住鲅鱼圈区的杨先生一家三口在景区支起帐篷、烤炉,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他说,杨运镇离鲅鱼圈区才20多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实在是城市居民度假的最佳后花园。”
回龙山风景区爆火的同时,杨运镇内的麒麟山风景区、灵山永康生态山庄、远大森林山庄、天韵森林公园、美岭生态休闲农业庄园等景区也先后初具规模。如今,镇委、镇政府正积极推进天韵森林公园、灵山永康生态山庄和远大森林山庄扩建以及围绕杨运烈士事迹的红色旅游等项目建设,努力把杨运镇建设成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产品品牌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强镇。
记者在杨运镇各处开发的景点探访。奋英村内,两棵600余年历史的银杏树依旧枝繁叶茂,今秋,银杏果又一次缀满枝头;位于林场村的隆宇生态园景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林间景致,开展露营旅游经济;星罗棋布的一座座种植葡萄、李子等水果的现代化农业大棚,是亲子游的最佳去处。隆宇生态园景区工作人员张明告诉记者:“在城里住久了,大家都喜欢来山清水秀林子密的地方度假。每逢周末,游客特别多,景区停车场里停满了私家车。”
漫步杨运镇各个村落,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旁,碧水潺潺环绕村落,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点缀着“微花园”“微菜园”。营口市旅游局已将杨运镇上报为省级旅游示范镇,该镇被授予营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基因润沃土 乡村振兴谱华章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在辽南群山深处,有一个以党的生日命名的村庄——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七一村。这片曾浸染革命烈士鲜血的土地,不仅承载着可歌可泣的英雄记忆,更在新时代浪潮中,以红色基因为魂,以产业发展为翼,书写着从省级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传奇。
血色丰碑:镌刻在土地上的英雄记忆
七一村的红色基因源于三位烈士。1946年,20岁的丁隽一在盖平县九区(今七一村周边)领导革命工作。能文能武的他在深山里培养积极分子,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他始终大义凛然,最终牺牲在盖平县护城河外。为纪念他,当地曾将接官乡改名为隽一乡。
1947年9月11日夜,51岁的民兵队长吕庆余和26岁的区工作队司务长王希珍留守区工作队驻地店铺“万兴号”,遭遇叛徒勾结匪帮的突袭。王希珍、吕庆余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将头道沟村改名为吕王村,后又将吕庆余生前战斗过的村庄命名为七一村。如今,在七一村烈士陵园,吕庆余烈士的儿子吕福圣老人时常为来访者讲述父辈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最生动的教材。
精神传承:从“轿顶精神”到脱贫攻坚
“一进吕王沟,步步踩石头。土地墙上挂,春种秋不收。”这句民谚道出了七一村曾经的贫瘠。但英雄的后代,从未向困境低头。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万森、村委会主任冯维刚带领全村百姓,以“不脱贫不罢休”的劲头,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之路。如今,全村110余栋大棚年产香菇300余万斤,“轿顶香菇”成为知名品牌,近三分之一村民从事香菇相关工作;黑猪养殖、庭院养殖项目让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木兰庄园的建成,为90户贫困户带来稳定分红。2017年,七一村成功摘帽省级贫困村;2020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此同时,危房改造、饮水工程、道路硬化等民生项目同步推进,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振兴新篇: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共舞
2020年,七一村将村史馆更名为“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成为营口市和辽宁省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内,上百张老照片、老报纸和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诉说着革命岁月的艰辛与奋斗的荣光。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营口市青年干部实训基地也落户于此,学员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红色教育中增强为民情怀。
红色旅游的兴起,带动了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七一村组建集体企业“大石桥市老轿顶文化服务中心”,承办“观岭上春色、走红色山乡”活动,著名词作家胡宏伟在此创作歌曲《秋天的山乡》,电视剧《美丽的向阳村》在村里取景拍摄。仅2024年,乡村旅游就为村集体增加收益20万元。
置身新的历史起点,七一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革命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高耸的丰碑 长久的守候
本报记者 邰澜澜
晨光拂过苍松翠柏,映照在大石桥市水源镇烈士陵园高耸的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庄严肃穆。这座陵园,安息着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他们以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烈士们所守望的,是这片土地上日益美丽的乡村画卷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景象。
烈士陵园的变迁,是水源镇发展变化的生动缩影。它始建于1969年,后因原址地势低洼、设施老旧,于1990年迁建,1991年11月落成。如今,占地4000平方米的陵园内,纪念碑巍然屹立,后方静静排列的46座墓碑,诉说着烈士们不朽的功勋。每年清明,这里都成为全镇人民缅怀先烈的集合地,机关单位敬献花篮,学校师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各村党组织开展党课宣讲、红色故事会等活动,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在众多缅怀者中,71岁的于春珍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情感。家住工农村的她时常来到陵园,擦掉碑上灰尘,拔去墓旁杂草。这份坚守,既源于对先烈的崇敬,也是完成老伴张凤柏的遗愿。
张凤柏生前告诉于春珍,1945年,工农村有9名青年一起投身革命,最终只有他一人归来。怀着对战友的深切思念,他自愿成为陵园守护人,直至2021年生命终结。于春珍回忆说,老伴最爱一边清扫一边抚摸墓碑,如同轻抚战友的肩膀,低声诉说心声。如今,她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有国才有家,只要我还能动,就愿意一直守着他们。”
同样被守护的,还有东青村烈士邢洪库的墓碑,他的侄女与侄女婿常来祭扫。其侄女回忆道,二伯父20多岁投笔从戎,牺牲在解放战争中。至今珍存的家书里,还夹着他与两位战友的合影。“他为今天的和平献出了生命。看到家乡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富强,他一定会很欣慰。”
红色基因,化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昔日的工农村,如今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路灯照亮了夜晚,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作为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实施县之一,这里千亩良田稻浪翻滚,粮库提供就业岗位,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家园,我们必须守护好。”退役军人出身的村党支部书记孙岩松说。他是村民的主心骨,带领村“两委”班子服务群众,关爱老人,“英烈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要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好。”
先烈守护的土地,焕发着现代农业生机。大石桥市水源镇朝权家庭农场负责人谢朝权经营着600亩土地,插秧机、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大幅提升了效率。机械化程度高了,他仍优先雇佣村里年龄偏大的留守乡亲,“活儿可以慢点干,就是想为乡亲们尽份心。”他说,这份责任感,深受其退役军人兄长的影响。
夕阳下,纪念碑投下棱角分明的庄重的轮廓,与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与点点灯火温柔交融。无言的纪念碑,见证着这片土地从贫瘠走向丰饶,从沉寂迈向振兴,先烈们的高大身影已化作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生生不息的传承,正如薪火相传,照亮前路,辉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