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完善功能 提升辽河文化产业带品质
民建营口市委会
为转变城市发展动能,突出特色发展,将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作为加速我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驱动我市城市品质不断跃升,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区域特色 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进一步明确老港、火车站、辽河老街等节点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编制业态引导清单,形成“一节点一特色”的融合发展格局。二是用好辽河文化产业带沿线近代历史建筑群,通过创新开发运营、深化跨界融合、强化科技赋能等方式重构利用,丰富城市生活空间。
二、激发老港功能 赋予大辽河滨河走廊新生命
一是统筹对老港码头及附属设施进行复合化改造,塑造亲水型活力岸线,开发高品质辽河滨水空间。二是完善航道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延伸拓展观光沿线产业链条,结合独特生态资源,创建区域性文旅品牌。三是整合利用老港现有水运资质条件,定期开展航道疏浚与码头设施维护,重启散货运输功能。
三、推动站城融合 丰富辽河文化产业带新业态
一是通过多方合作盘活低效铁路用地,组建专业化开发公司,在保留历史建筑基础上,调整土地功能,实现营口站及周边区域功能转型。二是全面挖掘火车站文化历史价值,打造红色文化与工业文化教育基地,让老火车站成为讲述营口城市故事的“活态博物馆”。三是对营口站周边进行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市场化方式引入数字商务、文创、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商旅融合的新经济增长点。
建设完整社区 打造幸福家园
民盟营口市委会
近年来,我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智慧化程度不高、“15分钟生活圈”配套不健全等问题。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完整社区,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统筹规划 完善政策引导
开展社区专项体检,通过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和第三方调查等方式,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建立动态问题台账。编制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按“一小区一方案”原则,差异化制定改造计划,重点提升服务设施、环境品质、智慧服务与治理机制四大能力。
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着力补齐短板
打造“15分钟生活圈”,配齐便民商业、应急服务及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聚焦“一老一小”,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建设全龄友好型社区。
三、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提升社区颜值与品质
创新运营模式,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推行“1+N”模式,鼓励国企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完善停车、充电、慢行系统等基础设施,增加绿地与公共活动空间,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四、建立多元参与平台 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以党建引领,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扩大“红色物业”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搭建沟通平台,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区。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聚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农工党营口市委会
城市更新应更加注重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唯有在功能、秩序、生态上精雕细琢,才能绘就更具质感、更有温度的新画卷。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功能更新”补短板 筑牢市容秩序根基
一是微空间改造提效能。实施主城区微更新工程,优先修复背街小巷,在商圈、医院周边试点“潮汐停车位”,打通断头路以完善微循环路网,利用闲置地块规划停车场,建设“街角运动场”等微型空间。二是设施智慧化升级。构建营口市容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问题自动预警、人员快速响应”。三是便民空间规范设置。划定“规范经营示范区”,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引导商贩“入场入区”经营,既保民生活力又防秩序混乱。
二、“机制更新”强长效 破解治理后乱象反弹
一是建立“更新+运维”闭环机制。将市容管理纳入老旧小区、街区改造的验收标准,改造项目配套制定后续管护方案。二是推行“柔性执法+数字监管”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强化数字监管,通过“非接触式执法”提升效率。三是开展“市容品质示范街”创建。制定统一标准,开展示范街创建活动,力争实现主干道“示范全覆盖”。
三、“生态更新”提质感 让城市浸润绿色活力
一是微小空间生态化改造,实施城市微绿地提质工程。二是基础设施生态化升级。推进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在易积水路段建设植草沟,在道路两侧设置生态树池。三是建立“全民护绿”机制。推行绿地认养模式,开展“营口最美绿道”评选活动,组建“护绿志愿者”队伍,让生态维护成为全民参与的“集体事业”。
绿化彩化美化滨城生态空间 赋能城市品质全面提质升级
九三学社营口市委会
针对当前我市绿化植物种类单一、色彩不足、空间利用低效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提升工程 筑牢生态基底
立足滨城特质,科学制定专项规划。遵循“乡土优先、节约实用”原则,围绕主次干道、口袋公园等重点空间,优选乡土植物,搭配彩叶树种与时令花卉,构建多维景观体系。同时,推进“小而美”工程,强化精细管护,确保景观长效持久。
二、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观赏体验
打造城市门户彩化风景林,形成“入营见彩”第一印象。优化辽河文化产业带景观,增补夏花冬绿植物,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彩”,融合沿线文化点位,彰显滨城独特风韵。建设环城多彩廊道,提升视觉美感。
三、挖掘空间价值 打造四类美景
着力打造多彩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彩化植物进社区,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赏彩”;着力打造美丽边角,在口袋公园等小微空间增加彩化植物,打造街角花境,丰富市民感官体验;着力打造市民花园,问需于民,鼓励参与种植,共建实用与美观兼具的便民绿地;着力打造城市画廊,推行垂直绿化与彩色覆盖物,营造低碳宜人出行空间。
四、拓展立体绿化 突破空间制约
针对建绿空间不足问题,大力发展立体绿化。结合我市气候土壤特点,优选耐盐碱攀援植物,重点打造屋顶绿毯、垂直绿墙、垂岸绿景三类场景。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破解空间制约,持续扩容绿色生态空间。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绣”出城市形象和品质
政协站前区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在城市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四次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但是,距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还存在差距:一是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还不完善。二是交通秩序混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治理。三是市容环境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部分行业监管不到位、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系统规划 完善功能 夯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基础
针对园林绿地、集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交通设施和各类管网设施实行适度超前规划。以“15分钟生活圈”理念为指导,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布局。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再新建设一批健身广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
二、理顺机制 创新方式 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效能
推行“市区联动执法”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作用。采取疏堵结合的治理方式,规划建设便民市场,引导地摊经济良性发展。
三、整合力量 加强监管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张力
加强出租车行业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加强物业管理,完善主管部门、街道、社区三级物业服务管理体制。建立“随手拍”“有奖举报”等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制作并发布城市管理工作动态、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深入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宣传教育。
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韧性营口
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守牢安全底线,关乎百姓福祉、社会稳定和城市长远发展,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韧性营口,必须防治结合、统筹推进。
一、强化风险预警 提升安防水平
树立公共安全事件从被动管控向主动应变的工作理念,加快融入国家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广维度提升营口的安全风险防范能级和水平。建立并完善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跨区域配置。建立预警信息送达、先期处置措施和信息收集报告专项通报机制,提升基层风险“早感”“快报”能力。
二、强化城市体检 排除风险隐患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加快我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老旧设施改造提标,推进城镇老旧房屋、小区整治改造。推进“多格合一”治理模式,强化基层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处置救援专业技能。
三、强化机制建设 增强应急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分级、智能、精准管控重大风险源,提升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快速处置和协作能力。构建“综合+专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兼具应急避难、物资分发等功能建设,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四、强化数据治理 赋能城市韧性
加快消防、气象、防汛救灾、公共安全等领域数据对接,推动线上监测与线下监管有机融合、市级平台与县区平台贯通。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数字化系统。
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完善常态长效运行机制
妇联界别
今年5月,营口市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层级跃升。但如何避免懈怠心态,完善常态、长效化运行机制,仍亟待解决。当前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基层工作疲态与公众参与不足并存。二是跨部门协同效能有待提升。三是智能应用与基层治理相互脱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全域创建常态化格局
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创建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发挥法制保障作用,落实《营口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建设城市文明,弘扬慈孝文化、雷锋文化,让营口兼具历史沉淀与现代活力。
二、优化部门协同 破解城市治理碎片化难题
整合数据平台,建立城市治理“智慧大脑”。建立主动治理链条和未诉先办机制,实现工作流程再造。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强化基层文明建设属地责任,提升治理精准性和时效性。
三、深化智慧赋能 实现治理模式数字化转型
构建数据融合平台,开展“社区微脑”试点,实现双轮驱动。以停车难为突破口,通过技术赋能、制度重构、人文关怀,丰富数智应用场景,实现数智惠民。建立培训体系,培养“数字社工”,加强基层技术保障。
四、细化工作措施 推动创建资金多元化投入
精准运用财政资金,设立“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补助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贴。探索产业融合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运营。搭建社会参与平台,设立专项公益基金,进一步激发社会公众文明创建热情。
活化利用大辽河沿岸历史遗迹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营口大辽河沿岸沉淀着深厚而丰富的历史遗迹,然而,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阐释单一,挖掘不足;资源分散,缺乏串联;利用有限,融入不足;联系松散,叙事割裂。为活化利用大辽河沿岸历史遗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握挖掘阐释营口历史的方向
要挖掘阐释近代营口的深重灾难,挖掘阐释人民的主体作用与优秀品质,挖掘阐释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挖掘阐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全市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推动营口全面振兴的豪迈激情。
二、深入挖掘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
营口老港见证了营口港涅槃重生,营口辽河老街是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户部钞关旧址承载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印记,海口检疫医院旧址展现了防疫检疫的艰难历程,西炮台遗址诠释着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沿岸红色资源镌刻着解放繁荣的密码,要深度挖掘这些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启示激励全市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三、加强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传承与研究
要体现完整历史叙事和城市精神文化传承,展示城市发展历史进程,彰显城市精神谱系的延续与发展。构建“大辽河历史文化廊道”,让大辽河沿岸成为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将历史文化展馆、雕塑等文化标志集聚区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文旅产业集聚。
锚定需求优化智慧基建 创新驱动提升城市品质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改变了城市治理的传统模式,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但仍存在协同联动与数据共享不足、产业数字化低、智慧治理不均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城市级数据大脑 破除协同壁垒
健全市级数据运营管理体系,贯彻《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出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方案。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在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深化应用“自在营”平台,实现“一码通城”。
二、推动融合发展 激活产业数字化新引擎
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以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为枢纽扩容标识解析节点,整合平台资源。构建物联网体系,实现特色农产品全链溯源。建设辽港腹地供应链大脑,联通货运数据,提供最优路径,降低物流成本。
三、缩短城乡服务差距 实现智慧治理全域覆盖
推动城区升级改造,优化升级冷链温控智能化系统。补齐县区短板,开展数字乡村行动,推动新基建下乡、平台下乡、服务下乡。
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城市智慧支撑
布局城市算力中心与安全可信数据空间,赋能工业制造智能化转型;实施“天眼+地网”工程,改造智慧路灯集成环境感知功能;深化“双千兆”攻坚,实现重点园区5G专网与千兆光网全覆盖。
五、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保障可持续推进
制定智慧管网建设标准、社区物联网接入细则,激活工业互联网产业动能。强化人才培育,实施引才计划,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