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昕
青年画家舒华,是一家杂志社的美术编辑。受编辑部的指派,她来到了东北的河海之城,为杂志绘制老建筑的插画。
这天,舒华入住酒店后就急不可待地赶到营口辽河老街,为画作寻找灵感。
初夏,街头的几棵老柳树泛着新绿,丝绦摇曳着向人们招手致意。舒华沿着青灰色的石板路走向老街深处,她仿佛穿越了时空,一幢幢风格各异的老建筑映入眼帘。虽然往昔的市井风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透过历尽沧桑的旧衢、老建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前尘梦影。
舒华细心地观察着,不时地选择角度用手机拍照,构思画作,她心生感叹:“老街是留给未来的文化瑰宝啊!”
翌日的清晨,几朵白云在蓝天上漫游,阳光抚摸着老街的每个角落。舒华选好画位,做着画前的准备,可是,当她不经意间仰望天空的时候,酝酿已久的创作灵感竟然无影无踪,大学时的往事却像河涛海浪般在脑子里翻腾。
虽然舒华是第一次来到这座河海之城,但早已对这座城市耳熟能详。大学时,同届三班有个男同学的家乡就在这座城市,他经常向同学们讲述家乡的海和河,讲述着与河海有关的风土人情,舒华也心生向往。
这个同学叫廖英生,在一次美院举办的“五四”青年节歌咏大会上,两个人相识并谈起了恋爱。知情的同学都预测他俩是成功指数最高的一对,然而,两个人却因一次书画大赛分道扬镳。
那年大四,美院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地区举办的主题为“奋斗有为”的书画大奖赛,同学们一边忙着求职,一边忙着参赛。舒华也到处投简历,很幸运,一家杂志社向她敞开了大门,但录用的条件是她的画作必须获得过一定级别的奖项。
舒华把这件事当作喜事告诉了廖英生,廖英生请她喝咖啡表示祝贺。虽然他也是参赛者,但是为了能让舒华拿到奖项,他绞尽脑汁为舒华的画作想创意。就这样,舒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作品,展出时好评如潮,获得大奖似乎已无悬念。然而,出乎舒华意料的是作品只得了参与奖,获得一等奖的是廖英生。舒华虽为廖英生的获奖感到高兴,但是心里也不免有些失落,因为她杂志社的工作也就成了泡影。面对舒华的种种不开心,廖英生则是百般地安慰。
大赛结束没多久,关于廖英生获得大奖的事就有了传言,风言风语也钻进了舒华的耳朵。说是大赛一等奖原本是舒华的,是廖英生走“后门”偷梁换柱,把舒华的作品挤出了榜单。
“这不可能,我们是恋人啊!”舒华对传言并不在意,后来传得更厉害,连廖英生找的谁,送的什么礼等都传得有鼻子有眼儿。常言道,无风不起浪。人都是自私的,何况恋爱还没有结果,在功利心重的人面前,爱情随时都会贬值;对于虚伪的人来说,弃旧爱、寻新欢也是大有人在。更让舒华想不明白的是,不帮我也就算了,不该坑我啊!难道真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舒华越想越纠结,咸咸的眼泪流进嘴角。因为她对这个奖项有着过多的渴望与期待,所以由不解转为愤怒,按捺不住情绪的她找到廖英生。
一头雾水的廖英生对找评委的事儿没有否认,但对奖项的事儿说得却闪烁其词。舒华对传言深信不疑。她一扫平日里的文静气质,与廖英生大吵了一架。事后,她几次拒绝了与廖英生的约会,两个人的关系也渐行渐远。
毕业仪式后,辅导员老师向舒华说起书画大赛的“秘密”,并赞叹廖英生对恋人用心良苦,为爱情竟肯牺牲自己的名利。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舒华自然要问个究竟。
书画大赛一开始,廖英生就关注着每个环节,特别是大赛进入尾声,他多次托人打听评奖情况。当得知舒华的作品获得大奖的希望不大时,他便找到评委恳求把自己的一等奖让给舒华,以保她能入职杂志社。评委们认为评奖是严肃的,必须确保作品的质量,不能让感情左右原则,更不能亵渎艺术,结果“让大奖”没能如愿。
“让大奖”传成了“抢大奖”。不管说者有意无意,传言篡改了真实的版本就成了谣言。舒华懊悔至极,她自责错怪了廖英生,当她去找他道歉时,寝室的同学说廖英生已经离校。舒华几次拿起手机想打给廖英生,最后都打了退堂鼓,她一声叹息——都是自己的狭隘与冲动把爱情弄得一地鸡毛。一晃四五年过去了,他在哪儿呢?站在街头,舒华心里五味杂陈。
“你好!你是来采风的吗?”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打断了舒华的思绪,她转身看着说话的人。
两个人对视后都一怔,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你!”
看着站在眼前的廖英生,舒华感觉脸火辣辣的,白皙的脸红得像寒富苹果。她一时语塞,竟问:“你怎么在这里?”
廖英生呵呵地笑起来,说:“这是我的家乡啊,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有我的记忆!”
听罢,舒华缓过神来,笑着说:“对对,你的家乡!”于是两个人寒暄起来。舒华从聊天中得知,毕业后,廖英生也曾到过许多地方求职,但最后还是选择回家乡创业,他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专长创办了“河海书画艺术创作室”,如今已小有成就。
廖英生也关心地询问舒华的境况。当年舒华参加地区的书画大赛失利后,没能进入约定的杂志社,后来她选择进修,最后被现在供职的杂志社录用。
彼此祝贺后,舒华说明了来意。廖英生自豪地说:“你来这里就对了,这条街被历史冲刷了几百年,它是这座城市的发祥地,至今一百多年的近代建筑就有三十多处,这条街被誉为中国北方‘百年商埠露天博物馆’。”廖英生指着老街说,“要想画出老街的精气神,必须了解它的历史!”他建议舒华别着急动笔,要多走走,多看看,找出老街的魂。
接下来,廖英生当起了“导游”,他带着舒华在老街逐个寻访老建筑,讲述着老街的名人掌故。几天里,他们沿河漫步,逛老街夜市,看地方戏,在夜市品尝凉拌海蜇、卤虾爬子、蛸夹子豆腐、河刀鱼和咸泥溜等地方特色美食。这些,让舒华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的美丽与富饶,老街的形象也在脑子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舒华的速写本上画满了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阳光里的老建筑、临海的老炮台、夕阳坠海、壮观的鸟浪以及河海交汇处的辽河特大桥……
一个傍晚,夕阳似火,映耀在河海之间,几只海鸥在低空盘旋,辽河特大桥上车流不息,不远处的码头传来悦耳的汽笛声。两人在辽河公园凭栏远眺大辽河入海口,舒华羞涩地提及当年的书画大赛,并真诚地向廖英生道歉。廖英生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找我那天,同学就打电话告诉我了,我以为你又要兴师问罪,所以就没联系你!”
“当年为什么不告诉我实情?”舒华嗔怪地问,泪水溢出了眼眶。
廖英生笑着说:“你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当初我找评委就是想悄悄地把大奖让给你,让你没有任何负担。”廖英生拍了一下脑袋,说:“我也是太天真了,没承想弄巧成拙,大奖没让成,还丢了爱情!”廖英生帮舒华擦着泪水,两个至今未谈婚论嫁的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在老街,廖英生陪伴在舒华的身边,两个人共同地探讨、交流着创作思路和绘画技巧,舒华把对老街的情感、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热爱,融入每一笔色彩之中,画出了老街的悠悠岁月。
十天的光景,老街的天后宫、宝和堂、兴茂福、永成银号等建筑,在舒华的笔下跃然纸上。舒华把画稿用手机拍下,通过微信发回杂志社,画稿得到了策划部的充分肯定。至此,她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插画的组稿任务。
老街之行的邂逅,让舒华心中再次泛起爱的涟漪,她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也由最初的陌生与好奇,渐渐变成了热爱与眷恋,而这份热爱与眷恋,都与大学的初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临别的头一天晚上,舒华与廖英生又来到老街,两个人坐在街椅上看着夜景。此刻,灯火与星光辉映,老街人流如织,透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在这充满故事的老街上,舒华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她的“第六感”告诉自己,她与这条老街,与这座城市,与邂逅的人,那种特殊的缘分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