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国粹薪火传 新蕾绽芳华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5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京剧《扈家庄》选段。

京剧《梨花颂》选段。

京剧《卖水》选段。

歌曲《少年中国》。

京剧《辕门射戟》选段。

舞蹈《水梨园》。

本报记者 赵 颖/文 汪 琥 赵 辉/摄

9月28日晚7时,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一号演播厅灯光璀璨,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梨园曲目轮番上演,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作为“千里共辽宁 振兴文化行”系列公益活动及第五届“辽河之夏”文化艺术季重点项目,“梨园新蕾·四季传韵”营口市戏曲学校少儿戏曲成果展演在此上演。

基武功展演拉开整场演出的序幕。铿锵有力的京剧锣鼓声中,学生们精神抖擞逐一登场,清亮的练嗓声余音绕梁。他们齐声背诵富连成科班训词,踢腿、下腰、翻跟头……一系列娴熟动作,展现出扎实的“四功五法”功底,尽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戏曲精髓,引得掌声不断。观众们纷纷挺直腰背,目光紧紧锁定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不少人还拿出手机记录下这充满活力的开场,赞叹孩子们年纪虽小,基本功却如此扎实。

剧目表演,亮点频频,不同年龄段的小演员各展所长。7岁的李姗珊演绎京剧《贵妃醉酒》,身着华丽戏服的她,稚嫩的嗓音里透着专业的韵味;16岁的董羽恬在《扈家庄》中化身扈三娘,高难度武戏动作一气呵成,将刀马旦的果敢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11岁的谭靳东以小生行当演绎《辕门射戟》,把吕布的英俊与智勇诠释得惟妙惟肖。

当李姗珊做出经典的“醉步”动作时,有的老年观众跟着轻声哼唱;董羽恬的武戏动作更是让现场气氛热烈起来,众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谭靳东的表演则让大家眼前一亮,有家长低声对身边的孩子说:“看,这个小哥哥多厉害,把角色演活了!”

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谭靳东。谈及与京剧结缘,他说:“爷爷特别喜欢京剧,耳濡目染,我也渐渐爱上了这门艺术。最开始,我喜欢老生行当,后来,老师说我更适合小生,我就改学小生了。”排练过程中,谭靳东遇到不少难题:“在快节奏的唱腔里,咬准每个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好在有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咬字,慢慢地,一个个难题就都解决了。”提及“春学、夏演、秋赛、冬训”模式带来的收获,谭靳东说:“以前跟着爷爷听京剧,只觉得有意思;现在自己登台演绎角色,才更加理解了戏曲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学好京剧的决心。”

来自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小演员带来的《击鼓骂曹》,以鼓为刃、以唱作枪,生动再现了祢衡满腔义愤、不畏权贵的胆魄,成为当晚演出的高潮,令观众深刻感受到经典剧目的不朽魅力。压轴环节,京剧教师鞠莹、郭晓军演唱了原创歌曲《少年中国》,将现场氛围推向沸点。这首歌根据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改编而成,融入浓郁的京剧元素。“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的激昂旋律,既唱出了中国少年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也道出国粹传承的无限希望——正是这些热爱戏曲的少年,让古老而优美的京剧国粹得以代代相传。

展演的背后,是我市深耕“文化强市”战略的生动实践。市戏曲学校作为辽南地区重要的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以“传承国粹、培育新人”为宗旨,倾力打造“四季有戏”品牌,通过“春学、夏演、秋赛、冬训”的循环模式,构建起完整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校长张静贤说:“我们希望通过展演,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孩子们搭建起追逐戏曲梦想的专业舞台。”校党支部书记邹文杰表示,此次展演兼具系统性、创新性与普及性:从基本功训练到完整剧目呈现,清晰展现了“四季有戏”的教学链条,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闭环;在舞美设计和表现手法上,既保留了戏曲的本真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进一步增强了戏曲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全市戏曲爱好者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有效提升了公众的戏曲鉴赏能力。

这场演出,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营口市委宣传部、营口市教育局、营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营口市戏曲学校承办。

此次展演,不仅检验了该校教学成果,更是省、市文化合作的成功实践。我市将继续以“四季有戏”品牌为依托,大力发掘戏曲后备人才,培育青少年戏曲爱好者,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