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人生犹如不系舟,一蓑烟雨任平生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06版:辽河湾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潇慧

二〇二五年夏初,原盖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曰明把他即将出版的诗文集《经历风雨见彩虹》的电子版发给我,嘱我帮忙校对。他长期致力于地区文化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工作,为地方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过积极贡献,退休后仍旧笔耕不辍,几年内连续出版多本书。这本诗文集是他几十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我欣然接受,把这次校对当作一次向前辈致敬和认真学习的宝贵机会,并在赏阅的过程中写下一些个人所感、所悟与心得,纸短情长,总会有文不达意之拙。

《经历风雨见彩虹》书中这样写道,“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不难看出他一路走来的坎坷,让他逆流而上的是文学,是创作的激情,是对文学无限的热爱。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才能完美逆袭,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我着重从散文、小小说、诗歌几方面来赏析《经历风雨见彩虹》里面的作品。

他的散文篇幅较短,真情实感浓郁,简朴中反映人生真谛。常言道:散文贵在真情。没有真情的散文,味同嚼蜡,更谈不上意境与美感。他笔下的散文像炽热的岩浆,滚烫、热辣又饱满,都是书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既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假模假式,而是从身边发生的小事呈现人间真情和生活哲理。

《雨中大连行》真有些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旷达超脱的胸襟与超凡脱俗的气度。他的笔触让我感知了那场雨,虽然他全身浇湿了,但雨中景致和欣赏的兴趣却依旧盎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既增加了文章的高度,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再游冰峪沟》中把有“辽南小桂林”“东北九寨沟”之美称的冰峪沟描绘得绝美。“一叶鉴中来,两岸青山起。送我红蕖万柄香,疑在蓬壶里。”恍如身游其中,妙不可言。《赶“红台儿”》活脱脱的一出民间大戏,简直是被他写活了,看得我好兴奋。字里行间让人深切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淳朴和温情的人间烟火气,仿佛置身赶“红台儿”喜气洋洋的氛围里,悠然自得起来。《宽宥》讲述了九十二岁高龄的母亲被撞伤的事情。母亲善心善行,即使伤势那么重都不肯住院治疗,缘由是为肇事者省钱。母亲是伟大的,作为儿女心疼母亲也是真情的,他一家人的善行孝语岂止感动了肇事者,更润泽了当下社会。母亲用“宽宥”回答着人间真善美,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影响着儿孙们。“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经历风雨见彩虹》应该是此书的灵魂篇章。他没有使用太多修饰的词藻,而是像唠家常般讲述他半生的经历,其间的情感时而充沛,时而疏离,时而如断断续续的溪流,时而又像奔涌的大海。他迷茫、痛心,最后以不服输的精神力量拯救了家庭,救赎了自己。

人的一生哪里会没有挫折,浴火重生的生活,才是对苦难最大的反击。“痛苦是人生的导师。”他顿悟了生活的真相,所以现在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创作和享受大自然之中。他的散文真诚得容不下一丝乖巧与虚张。

他的小小说幽默、朴素、构思巧妙,地方语言特征明显,极具欣赏性。

我认为在文学体裁中除了诗歌外,小小说最难写,不足千字里既要有情节,又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要有独特的文字风格,又要有语言特点;既要人物鲜明,又要突出主题。这就要看作家的基本功了。一位杂志主编曾言:“会讲故事,是重中之重。”

《视觉》不过几百字,构思却非常有深意。讲述在电影院里“我”前排一对男女小声说话使我产生反感,随着情节递进,女人几乎成“卜”字形匍匐在男人身上,而我的鄙视也在攀高,马上临近爆发点。结果“哐当”一记闷棍打下来,我彻底羞愧了。“我看见那军人英俊的国字脸上戴着一副深色墨镜,脚步试探着朝前挪动着……”一个“挪”字道出了原因,直击人心。作品中人物心理描写得绘声绘色,结尾令人破防。《夏夜里发生的故事》寥寥数语勾勒出“两山夹一沟”的五间海青房被雨水冲塌,是人性的自私,还是必然的结果?令人陷入沉思,反复咀嚼,反复确认。《官运》颇具回味,升了,没升,环环相扣,纠缠不清。是“水中月,镜中花”,还是处世哲学?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赴会》与《大丈夫三十而立》幽默感十足,并且使用了许多坊间俗语,把我逗得前仰后合,笑意畅然,不愧是《营口方言》一书的作者!他深谙此道,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情趣。尤其《赴会》,看似一个会议,内容却并不一样,跟着作品人物兜兜转转,笑点不断。暗讽了名目繁多的无聊会议,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资源。只一颗小小的石子,荡起的涟漪无限扩大,最终化为醍醐灌顶的力量。

《老王开店》应算是他写的最长的一篇小小说。他用朴素的语言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下岗干部窝窝囊囊又死要面子的形象,叙述看似啰里啰嗦,却似箴言。作品用嘲讽而又同情的手法描写了下岗工人的艰难境地。结尾是老王的怅然若失,也是整个社会的怅然若失。而《眼镜》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个略带神秘感的邻居,独来独往,连吃席都是风卷残云般快速。吃相如此难看的人却是一名老师——一个面对高薪挖角也不愿意扔下任教学校孩子们的普通老师。即使生活窘迫,也不能改变他对职业的坚守,对孩子们的热爱。“娃子们需要我,我也舍不得扔掉那群娃子啊……”面前黑瘦黑瘦的人物,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远山那边》艺术性地呈现玲玲手里的“入学通知书”像一块碾压在土地上的磨盘,她多么想去搬开它,让蛰伏于磨盘下的小草能够有机会伸出头来,仰望一下蔚蓝色的天空,看一看自由飞翔的小鸟。可是,她很无力,很苍白。面对愚昧落后的藩篱,她能做的就是用墨香、铅字的力量顿悟“那一片片洁白的飞舞空中的像白色蝴蝶般的碎纸屑,飞高些,再飞高些。”

他善于捕捉生活里的细节,撷取生活中最朴素的事物进行艺术编织,虽不粉黛若新,但也能朗目清风。因为,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

他的诗歌,叙事与抒情共融。

《父亲,我想对你说》充满了情感表述和遗憾,但父亲留下的人格魅力却随着光阴积淀出“取之不竭的丰饶财富”和“永远仰止的楷模”精神,依然会温暖三餐四季,经久不息。《有雨的日子》《你的身影》《等候那来世的晨曦》等抒情成分饱满且诗意迢遥。“让我如花的韶华,开满你如梦的情怀,岁岁朝朝,灿烂芳菲”多浪漫啊!他放飞了情丝,放飞了诗情,只为能有美丽的邂逅。

书中诗词虽不多,但也是韵味别致,回味无穷。

他还涉猎了民间故事以及报告文学体裁,作品各有千秋。

梳理《经历风雨见彩虹》中的作品,发现李曰明老师特别注重结尾,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小说,结尾总使人有所期待,有所畅想。“豹尾”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在苦苦追求的完美境界。在文学创作中有人擅长铺陈开头,有人擅长构建中间部分,不乏词藻华丽,文采飞扬,往往逊色于收尾,功亏一篑,令人遗憾。然而,在《经历风雨见彩虹》里,大部分作品结尾精彩,值得学习。

总之,诗文集《经历风雨见彩虹》是李曰明老师半生不服输,拼搏的写照。他虽近古稀之年,依旧孜孜不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书中作品尚有不足之嫌,堆砌词句过多且随意,缺乏文学艺术性和趣味性。相信诗文集《经历风雨见彩虹》之后,他会继续发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创作精神,犹如不系之舟,勇往直前,傲然畅游在生活的汪洋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