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营口人续写母亲河情缘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9版:记者扫描       上一篇    下一篇

1

2

3

4

本报记者 崔薇薇/文 孙 健 鲍 杰/摄

“铃——”9月15日上午9点,一声清脆的铃声划破长空,老港渡口首航渡轮“营口号”缓缓起锚,我市辽河文化产业带渡口站(南岸)至老港渡口站的渡运新航线正式通航,营口人与大辽河的故事翻开崭新一页。

首航体验:

甲板上的“大辽河之美”

甲板上,首批体验者们不时举起手机,与波光粼粼的河面、两岸错落的景致合影。从绿意盎然的北岸风光到鳞次栉比的南岸城景,25分钟的单程航程里,骑行的市民、葱郁的树木、偶过的飞鸟……都成了画中景。

拥有近8年驾龄的船长辛锐紧握舵盘难掩激动,他告诉记者,自己已记不清这是他多少次驾船起航了,但这一次的航行体验着实令他振奋,“以前都是开南北航线。新航线通航,虽然我们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感觉特别有意义。”

航行近半小时后,渡轮稳稳靠岸,乘客们有序下船。据了解,新航线每日执行11班航次,其中渡口站(南岸)发船6班,老港渡口站发船5班,最早一班船是早8点从渡口站出发。其中最受期待的,莫过于傍晚6点的“夕阳晚渡”,先从渡口站出发,带领乘客在近1个小时的航行中欣赏夕阳坠海、华灯初上的浪漫。

我市摄影爱好者鲍杰几天前登上渡轮,拍下了许多大辽河两岸的照片,“太有纪念意义了!以前我经常和家人在辽河沿遛弯儿,也无数次想象过,如果有一艘船能带我们从河上看营口就好了。没想到,这个梦想今天实现了。”他兴奋地对记者说。第一次在渡轮上看大辽河美景,很多乘客不由赞叹,“两岸风景与大辽河交织成画,真是一次完美的乘船体验。”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该航线实行对军人凭有效证件免票、身高1.3米以下儿童免票(每名成年乘客限带一名儿童)、持营口地区低保证乘客免票、盲人凭有效证件免票的优惠政策。

轮渡变迁:

从摇橹木船到“豪华渡轮”

渡口,是营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情感地标,承载着几代人的城市记忆。营口的轮渡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城市交通发展史。

解放前,往返两岸的居民只能依靠布帆、摇橹的小木船摆渡过河,艰难而缓慢。

1948年秋季,营口渡口正式建制,两岸往来运输才逐渐变得方便。

解放后,集体合作性质的渡口水上运输社成立,依靠10余艘小舢板维持客运。

1956年,辽河渡口运输管理站成立,首次迎来一艘240马力的机动轮渡船,每航次可载客400人,实现了质的飞跃。

1966年,为适应汽车渡运需求,渡口站新增“辽营渡1号”汽车渡轮。

1970年,渡口站自建钢制客渡船“营客1号”,船长20米、宽6米,载客100人。此后渡船不断升级,至2009年已更新至“营客7号”。

2010年9月,随着辽河特大桥的通车,人们往返南北有了更多选择。但轮渡在“老营口人”心中仍是一份难舍的情愫,也成了外地游客眼中独特的风景。

2021年9月,全面升级的“营口号”客渡船正式启航,这也是渡口站至今最先进的A级船舶。

如今,老港渡口的通航,让营口人与轮渡的情缘再续新篇。这条全长4.5公里的水上线路以辽河文化产业带为纽带,串联起自然景观、人文地标与生活场景,成为一条全新的“文旅体验线”。25分钟的单程航程,悄然更新了人们与这座城市的相处方式。

在渡口站工作了40余年的李长华,如今负责老港渡口的安全渡运。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那时候的渡船环境跟现在真是天差地别,驾驶室简陋得很,夏天闷热得像蒸笼。现在,驾驶室有空调,乘船环境也好多了。”

目前,市渡口运输站共有3艘客渡船投入使用:2006年新增的双机双层高级客渡船“营口1号”主要用于外事活动;“营客7号”作为应急备用;而营运主力则是“营口号”,专门负责渡运两岸居民。此次新航线启用的正是“营口号”,其每航次最大载客量达200人,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与舒适的乘坐环境,让市民能安心享受“水上慢游”的惬意。

文旅新篇:

渡口——城市文化新符号

时代变迁,轮渡的使命也悄然改变。从过去为生计奔波的“跑码头”,到如今悠闲惬意的“逛码头”,它已沉淀为营口的历史印记,成为承载着河海风情的独特城市符号。

这不再是一条简单的交通线,而是一条充满魅力的“文旅体验线”:游客在老港渡口下船,可漫步老港市集感受市井烟火;从南岸渡口出发,步行即达营口辽河老街,品尝地道特色美食。

老港渡口站相关负责人吴春雷介绍,上周末,航线多次接近满载。越来越多的游客登上渡轮,饱览大辽河两岸风光。随着国庆中秋假期临近,预计还将迎来一波客流高峰。

上周日晚,南岸渡口比往日更添几分热闹。乘客们有序登船,汽笛声响,渡轮缓缓驶离码头,甲板瞬间变成“最佳观景台”。

华灯初上,大辽河岸畔灯火璀璨,高楼与绿植相映成趣,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夜晚乘轮渡,更能领略营口别样的“大辽河之美”。“营口号”的马达声激荡着河水,留下长长的余波,一幅生动的辽河文化产业带画卷正徐徐展开。

“带家人坐游船,在甲板上看夕阳西下,观河上美景,感受营口的美好与宁静,幸福感满满。”一位市民的话,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坐渡轮看营口,真好看!”另一位乘客觉得,花10元票价就能在母亲河上欣赏风景,十分值得。每个人提起这次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今年73岁的吴晓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退休前曾在市渡口运输站从事宣传工作,工作之余钻研摄影技术已有50余年,微信名“水上人家”正是他与大辽河之间情感深厚的写照。“我在大辽河岸边住了几十年,工作、生活都与它紧密相连。”吴晓英说,在职期间,他曾多次参与渡口站与文旅部门联合举办的“水上看营口”活动,和摄影爱好者们一起在渡轮上拍下许多辽河两岸的珍贵影像。“尤其是近几年,变化太快了,沿岸拔地而起的高楼、新建的平安广场和红旗广场,还有今年刚开放的老港市集,岸边的新地标越来越多。过几天,我还要组织影友们再登渡船,拍摄夕阳下的大辽河风光。”

工作期间,吴晓英为所有“服役”过的客轮都留下了影像资料。这些照片如今静静地挂在渡口站走廊的墙壁上,无声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他感慨道,家乡在岁月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值得被铭记,值得用光影定格。

未来展望:

打造辽河文化特色的“移动窗口”

回首过去,市渡口运输站副站长孙忠明向记者讲述道:“最早的渡口站,就是几间小瓦房,后来改成了‘宝字盖’房。现在大家看到的,已经是多次升级改造后的模样了。几十年前,河北岸的码头更简陋,就是几座土坯房,经过几次改造,功能才慢慢完善。今年又将迎来一次全新升级,改造完成后,面貌必焕然一新!”

记者了解到,位于大辽河北岸的渡口运输站码头改造项目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新建高桩混凝土墩台、修复原钢构棚地面,以及完善引桥连接道路和应急通道。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船舶停靠和旅客安全乘降。待工程完工,南北航线即可恢复通行,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便利。

对于未来的发展,市渡口运输站站长张革充满信心:“该渡运延伸线与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高度契合。未来,新航线将根据市民反馈,适时调整班次、优化服务,推动航线从单纯的通勤通道,逐步转变为展现辽河文化特色的‘移动窗口’。”随着新航线的运营,这条“流动的文旅风景线”将为营口增添一张“可游、可感、可忆”的文旅新名片。

①大辽河晚渡。

②乘渡轮看营口。

③市民打卡。

④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