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营口市作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沿海城市,二十余年来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新起点,营口亟需在传承创新中破解改革瓶颈,以文化之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纵深推进改革——营口文化强市建设的实践脉络
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营口市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总方针为指南,以建设营口文化强市为根本目标,深入开展了建设文化强市的一系列实践。这一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起的启动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营口市主要聚焦于初步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为突破口,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难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激活院团创作力与竞争力,同步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十二五”时期,营口文化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初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的宝贵经验,解放了文化生产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的持续改革阶段,营口市更加聚焦文化生产力发展,依托丰厚文化资源,激活载体、培育新业态,以文化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拉动改革,确立“十三五”建成文化强市目标,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2021年我市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形成以“质量效益双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2022年党的二十大后至现在正在进行的体系化改革阶段,营口市更加注重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借力国家试点政策,加大优质文旅供给,创新探索“文旅+房产”模式,打造“新产品+实政策+新场景”,叫响城市文旅品牌。同时,将科技创新、提升市民文化科学素养、人才培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基本目标等确立为改革重点,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举办多样化活动提升市民素质,持续推动文化事业与产业相互促进,为文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直面现实挑战——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瓶颈制约
价值引领深度不足,“以文铸魂”效能待提升。目前,我市已建有县(市)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实现覆盖率100%,延伸建立特色实践点,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但部分文明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内容同质化,沉浸式、互动性设计缺乏,青年参与率低,主流价值融入日常生活不深。反映雷锋文化、母爱文化等本土精神内核的精品文艺作品稀缺,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凝聚共识的核心作用未充分发挥。
产品服务供需错位,质量效率有待提高。近年来,虽然文化产品数量有所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能体现营口地域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较少。在数字文化产品领域,适合青少年的动漫、短视频等内容供给不足,与群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存在差距。此外,部分实践站功能定位趋同,城乡差距显著,农村设施陈旧、活动单调频次低,数字资源覆盖率低,专业服务匮乏。
体制机制束缚明显,创新动能亟待激发。文化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度低,营口滨海旅游、辽河老街文化、非遗美食等特色产业缺乏深度联动,尚未形成协同效应,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有效转化。部门间资源壁垒尚未打破,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文化服务“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此外,文化活动创新动力不足,人才队伍薄弱,小微文化企业扶持不足,民营主体弱。部分文化单位市场适应力弱、创作机制僵化。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机制不完善,对数字文化产品、网络文化服务的规范引导不足,影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三、创新机制路径——进一步深化营口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
创新铸魂引领机制,厚植城市精神沃土。把以文铸魂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要义,将价值引领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深化理论武装工作,组建由专家学者、道德模范、基层骨干组成的宣讲队伍,依托县(市)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构建分层宣讲体系,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以营口市博物馆、西炮台遗址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支点,串联中共奉天支部营口小组纪念馆、蟠龙山烈士陵园等红色地标,打造“打卡营口红色地标”“寻找营口城市记忆”等沉浸式教育线路。将雷锋文化、慈孝文化融入《市民文明公约》修订,通过“营口好人”评选、“最美家庭”巡讲等活动,让崇德向善成为城市精神标识。实施精品创作工程,设立文化创作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现实题材、红色题材和地方特色题材创作。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辽河老街、望儿山等文化地标采风,创作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舞台剧、影视剧。复排《梦回摇篮》等经典剧目,结合现代舞美技术打造巡演品牌,推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推进文化服务改革。升级打造文化圈,在社区文化中心增设非遗工坊、数字体验区等复合型空间,推行“错时开放”“节假日不打烊”等制度。在农村地区可通过流动舞台车、数字电影放映队不定时送戏下乡,为留守儿童开设特色课堂,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培训,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创新遗产活化机制,擦亮历史文化名片。立足营口“东北开埠第一港”“中国现代邮政发源地”的历史积淀,深度梳理开放包容的河海文化、尊老敬老的慈孝文化、助人为乐的雷锋文化、守信践诺的诚信文化四大文化符号,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实施系统性文物保护工程,以盖州古城墙修缮为切入点,推动西炮台遗址与辽河老街联动开发,串联金牛山遗址、熊岳古城等历史地标,构建文化保护利用集群。建立“非遗+产业”转化机制,重点扶持盖州皮影、营口剪纸等非遗项目建设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发“非遗盲盒”“文化创意礼盒”等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衍生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市场中焕发活力。深化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融合,将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升级为集非遗展演、美食市集、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盛宴,联动周边景区推出“文化旅游套票”,打造“观古迹、赏非遗、品美食”的特色文旅线路。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标准,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建立记录档案、设立保护机构,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通过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展演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修缮和非遗传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格局,使历史文脉成为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深厚底蕴。
创新科技融合机制,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通过建立健全文化改革融合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文化与科技在内容创作、传播渠道、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加强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依托营口的港口文化、工业遗产等资源,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同时,结合营口的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文化主题的科技旅游产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设立文化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推动文化与科技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共同攻克文化科技融合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营口市文化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在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数字影视等领域,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创新素质提升机制,夯实人才队伍根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如地方历史文化、艺术欣赏、文学创作等,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接受到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其次,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定期举办文化论坛、创意市集等活动。在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方面,出台更加灵活和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通过设立研究基地、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拓宽文化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渠道。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大数据分析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的结合等,培养一批能够引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