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君红
吴老伯门前菜园里的一块石头不见了。
吴老伯几天吃不下饭,生闷气。儿子大楞埋怨:“不就是一块石头吗,值得您这样着急?”
吴老伯眼睛泛红:“这不是一般的石头。如果不找到,我就是死了,也对不起你太爷爷和王团长啊!”
吴老伯终于肯说话,大楞长舒一口气。从记事起,他就见那块刻着字的石头一直孤零零地竖在菜园里。吴老伯几乎每天都要围着石头转几圈,摸摸石头,说说话。
听得多了,五六岁的大楞往石头边上一站,小嘴一张就能背出石头的故事。
1946年6月,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包围鄂豫边区。解放军某团奉命突围。这就是著名的“中原突围”。在与敌军的激战中,王风山团长身受重伤。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赶往县城医治。途中,路遇太爷爷吴兴发。太爷爷带他们抄近路,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行至吴家村,王团长从昏迷中醒来,留下最后一句话:“俺想,回陕西,看俺娘……”王团长牺牲了,就安葬在吴家菜园里。
1949年后,太爷爷揣着王团长警卫员留下的字条,按照上面模模糊糊的地址,从公社找到县里,还去了陕西,但是没找到王团长的亲人。太爷爷去世了,吴老伯接力寻亲,也是无望而归。字条上的字迹渐渐模糊,吴老伯就弄来一块大青石,请人凿刻“寻亲石”三个大字,又刻上王团长名字和字条上的地址,然后把石头立在墓前。吴老伯发誓要遵照王团长的遗愿把他的英灵送回老家陕西。
眼下,见爹为了一块石头不吃不喝,大楞只得四下打听石头的下落。矛头直指小五家。大楞恍然大悟,对啊,三十多岁的小五,有田不种,有工不做,总干些偷鸡摸狗的不法勾当。村里人每每路遇小五,一个个像见到鬼一样躲得远远的。也就吴老伯肯正眼瞅他。
小五家到了。此时,小五正在吃饭,一瓶老酒,一只烤鸭,他吃得有滋有味。大楞上前,二话不讲,一巴掌打掉烤鸭,骂道:“我爹对你不薄,你哪次没钱没米,不是我爹帮你?你为什么要偷我家的寻亲石?”
“我最近手头紧……”小五躲闪着大楞的目光。
大楞掏出二百块钱,往小五手中一拍:“快说,你把寻亲石卖到哪里去了?”
小五接过了钱,饭也不吃了,说:“哥,我带你去找。”小五带着大楞直奔县城的来顺餐馆。
老板来顺,也是吴家村的人。他看到大楞和小五进来,又是递烟又是端茶,热情招待。大楞根本不买账,冷冷地问:“寻亲石在哪里?来顺你这个白眼狼,你每次回家,我娘都是大包小包的家乡菜把你的小车后备箱塞满。你干吗伙同小五偷我家寻亲石?”
来顺赔笑说:“大楞哥,你不要总把人往坏处想。我是想,县城毕竟人来人往,把寻亲石放在这里,指不定缘分到了,就有王团长家乡的人看到……”
大楞说:“瞎胡闹,我爹为这块石头绝食了!”
来顺说:“怎么会这样?我赔些钱给你爹,行吧?”
大楞说:“来顺,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帮王团长找到亲人,就是我爹解不开的心结。”
大楞说完话,眼神定定地瞅着来顺:“这块石头代表咱吴家几代人的拥军情结,你把石头整块搬走,不声不响搬到县城,叫他怎么过?不说那么多了,能不能先让我看看那块石头?”
来顺带着两人往屋内走,指着一个玻璃罩:“石头在那儿呢。”
石头立在一个玻璃罩里面,彩灯闪烁之下,“寻亲石”三个红色大字刚劲有力,下面一行正楷字:陕西王风山团长。字迹还涂了金粉,闪闪发光。
来顺说:“我这也是为了更好地给烈士寻亲。要不然,唉,不多说了。”
来顺指向旁边的一块大理石。大楞上前一看,原来上面刻着王团长与吴家人的故事。来顺还打开手机,点开一个寻亲网,寻亲石的图片赫然在目。
大楞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轻轻地给了来顺一拳:“俺娘的那些蔬菜,还真没白给你!”
来顺说:“上次回村,我见吴老伯在石头旁走来走去,听他又说起寻亲故事,我寻思着怎样才能尽快找到烈士亲人,担心吴老伯不同意我的做法,就偷偷把石头给搬了过来,原想等寻到亲人再告诉你们,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寻了过来。”
这时,来顺手机上蹦出一条网友发来的消息——陕西某县某村,有个王凤山,1937年参加八路军,后转战到湖北,加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怪不得寻不到亲,咱把名字给记错了。”来顺划拉着手机说,“王团长原名叫王凤山,不叫王风山。”
大楞眼睛一亮:“我去告诉我爹,然后咱去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