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周锡章:同龄人的“心灵守护者”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5版:老年 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参加朗诵比赛。

给学员上课。

本报记者 赵 颖

74岁的周锡章用数十年热忱,书写平凡人生的不平凡。退休前他曾先后担任国企政工干部和武装部部长、民营企业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身兼营口三为老年大学公益教员、市红十字养老志愿服务基地志愿者、站前区幸福之家养老服务中心“心灵陪伴员”数职,以行动诠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用温暖点亮身边人生活。

守岗尽责显担当

周锡章把“认真”二字刻进工作细节。作为民营企业门卫人员,他严格把控企业“安全关”,人员登记、车辆核查细致入微;昼夜交替的厂区里,在厂房角落、设备机房、仓库周边总有他巡逻的身影,任何细微安全隐患都难逃他的眼睛。

他还是企业里的“热心肠”。公司墙体需写宣传标语,他总是主动请缨,爬上脚手架,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直到宣传标语工整呈现。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他经常与同事谈心,同事们说:“有周师傅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情暖邻里驱孤寂

这份热心,也延伸到邻里之间。邻居刘大姐,子女常年在外,独自生活的她倍感孤独,甚至萌生轻生念头。周锡章得知后十分揪心:“老年人现在吃喝不愁,最需要的是心灵陪伴,我得帮她走出来。”

此后,周锡章和老伴经常去探望刘大姐。她生病,周锡章帮忙买药、送营养品;为了解除刘大姐的孤独感,周锡章自费订报纸让她获取信息排遣寂寞;知晓刘大姐思念子女,他主动联系其子女,耐心劝说:“你们的母亲在家很想你们,哪怕每周打一个电话,她也会开心很久。”在他的劝说下,刘大姐的子女终于意识到疏忽,开始定期打电话、时常回家探望。如今的刘大姐笑容常挂脸上,逢人就说:“多亏了周师傅,我现在觉得日子有盼头了。”

巧解心结乐晚年

周锡章与心理学的缘分,始于在国企从事政工工作期间。当时他常给职工做思想工作,为更好了解职工心理状态,便系统学习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知识。一次偶然机会,他购买了一本《趣味心理学》,“这本书我读了3遍,慢慢从‘门外汉’变成大家眼中的‘心理指导员’”。

40余年心理学研究的经历不仅让他自身受益,更让他萌生分享念头。2022年,周锡章成为营口三为老年大学老年心理调节课的公益教员。“老年人容易遇到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我想把知识教给他们,帮大家开心过好每一天。”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备课,将复杂心理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案例——用“老两口吵架”讲情绪管理,以“退休后角色转变”引导调整心态,还组织学员分组讨论,让大家分享困惑、互相解忧。

有位学员曾因退休后“没事做”郁郁寡欢,在周锡章的引导下,她学会调节情绪,还报名老年大学舞蹈班,“现在每天跳舞和姐妹们聊天,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周锡章常对学员说:“心理疾病就像‘隐形的感冒’,不及时调理会引发身体疾病。咱们要学会和情绪做朋友,才能安享晚年。”

作为市红十字养老志愿服务基地的志愿者,周锡章每个月都会准时前往站前区幸福之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们做心理辅导。养老中心的孙大姐,曾因觉得自己“没用”而整日愁眉不展,总说“年纪大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还连累儿女,活着没意义。”

周锡章得知后,去养老服务中心时,有时会专门找孙大姐聊天。他讲自己的退休生活,告诉她:“老人健康快乐是儿女最大的幸福。”陪她晒太阳、读报纸,听她讲年轻时的故事,还不时夸赞:“您年轻时真能干,把家里照顾得这么好。”慢慢地,孙大姐脸上有了笑容,开始主动和其他老人敞开心扉聊天。“周师傅说得对,我健康快乐子女才能幸福。”孙大姐的话,让周锡章倍感欣慰。

这份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担当,让他收获了更多认可。2024年,凭借在公益服务、老年心理关怀等领域的突出表现,周锡章被西市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5年,市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聘请他担任“关注老年”特约评论员,希望他能结合自身经验,为老年服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面对新身份、新责任,周锡章依旧保持着忙碌充实的生活节奏:早上读书看报、学习养生、研究政策,下午去老年大学授课或去养老服务中心辅导,晚上还会琢磨“关注老年”评论的选题方向。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为啥还这么拼?”他笑着回答:“能帮助他人解决心理困惑,我感到很快乐,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