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显示,中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达1.8亿人。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传统“三高”之后,高尿酸血症已火速晋升为威胁健康的“第四高”。
高尿酸血症与 “三高”形成恶性循环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传统所说的“三高”,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尿酸血症不仅可能引发痛风性关节炎,还会潜移默化地伤害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因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的严重性不亚于传统的“三高”。
高血糖状态下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后者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减少尿酸排泄,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高血糖状态下可促进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进而增加尿酸生成。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肾脏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的尿酸排泄功能。既往临床研究数据中,高血压患者中高达38%合并高尿酸血症。
总的来说,高尿酸血症被称为“第四高”,主要是因为它在现代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与“三高”互相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吃得好、动得少 高尿酸年轻化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常见原因就两条。第一,嘌呤生成太多。摄入太多高嘌呤食物(海鲜、红肉、内脏、浓汤)或身体细胞代谢过快(比如剧烈运动后)。第二,尿酸排出过少,比如熬夜、缺水及某些药物影响肾脏排泄功能。
过去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跟现在对比,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吃得更好、动得更少。高尿酸血症的年轻化正是这些变化带来的结果。另外,熬夜会扰乱代谢,导致肾脏排酸能力打折。
运动变少,代谢也跟着变慢,尿酸排得也慢,还会增加尿酸在体内的积累。
还有一些人习惯渴了才喝水,水喝得太少,尿液浓缩,尿酸也排出困难。
肥胖也是高尿酸血症的“搭档”。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抵抗素),也可能影响肾脏尿酸排泄能力,导致血尿酸升高。肥胖还容易引发“三高”,同样影响尿酸代谢。
多吃“排酸帮手” 生活习惯“碱”回来
首先,少吃或不吃“刺客菜单”,也就是内脏、浓汤、部分海鲜(带鱼、沙丁鱼、贝类)、啤酒、含糖饮料。适量吃红肉。其次,多吃“排酸帮手”,也就是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菜)、低糖水果(樱桃、草莓、蓝莓等)、奶制品(尤其低脂、脱脂奶)、鸡蛋,多喝水,每天超过2000毫升,白水、淡茶最好。
与此同时,还得动起来。每周保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这都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但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可能诱发痛风。不久坐,每小时起来动一动。拒绝熬夜,每天保证7至8小时优质睡眠,平日学会减压,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有害全身,酒精尤其啤酒是尿酸大敌。
就算没症状,也要定期查血尿酸,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已确诊,务必遵医嘱,该吃药吃药,定期复查,别擅自停药。
延伸阅读
金秋蟹正肥, 高尿酸者这样吃
秋风一起,螃蟹就肥了!看着那肥美的蟹黄、鲜嫩的蟹肉,谁能不心动?可是对于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朋友来说,这美味背后可能藏着“定时炸弹”。怎么既能享受美食,又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呢?
螃蟹的不同部位,嘌呤含量可是大不相同的。
部位选择有讲究:蟹腿肉是相对安全的选择,每100克蟹肉的嘌呤含量大约在80-150毫克。但是蟹黄和蟹膏就要小心了,嘌呤含量比蟹肉高得多,胆固醇也不少,最好还是忍痛割爱。
烹饪方式很重要:清蒸是最好的选择,简单又健康。千万别用油炸、爆炒这些方法,会让嘌呤浓度更高。还有,用啤酒、黄酒来烹制螃蟹,那就是“雪上加霜”了。
分量控制是关键:如果病情比较稳定,血尿酸也控制得不错,那么一次吃个50克左右(大概半只螃蟹)还是可以的,但一个月最好不要超过2次。记住,美食那么多,螃蟹只是其中一种,尝个鲜解个馋就行了。如果尿酸还没达标,或者正在痛风发作期,那就完全不要碰了。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