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一曲《松花江上》 满腔家国情怀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5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26日,《松花江上》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一号演播大厅演出。

演出剧照。

9月3日,《松花江上》在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演出。

9月15日晚,《松花江上》在大石桥市蟠龙山广场演出。

本报记者 赵 颖

引言

8月26日,市关工委主办的“颂英烈,感党恩”文艺展演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一号演播大厅隆重举行。现场,一曲合唱与情景表演《松花江上》牵动全场人心。20多位银发演员倾力演绎,领唱真切动人,将观众带入烽火岁月,老者热泪盈眶,小学生得到启示。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精彩的文艺呈现,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爱国种子扎根人心。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熟悉的旋律响起,《松花江上》的歌声穿透全场。舞台上,一群逃难的人们衣衫褴褛——有的身着打补丁的衣裳,有的拄着拐杖艰难前行,有的怀里抱着年幼的孩子,有的小心翼翼搀扶着年迈的母亲……他们一步一回头,被迫告别自己的家园,满眼都是依依不舍与无比愤恨。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高潮处,演员们如泣如诉的表情、领唱者饱含深情的歌声,将全场观众拉回到那段狼烟四起的苦难岁月。其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独唱演员高利平的领唱尤为动人,清亮又饱含沧桑的嗓音直击人心,赢得一波又一波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观众眼含热泪,在旋律与表演的共鸣中,深深沉浸在这份厚重绵长的民族情感里。

专业领唱:

三年深耕,歌曲融入血脉

“《松花江上》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领唱者高利平告诉记者,为了唱好这首歌曲,他曾专程拜中央歌剧院原院长雷克庸为师,潜心学习了8个月,此后,又历经了3年打磨精进。“当年老师一字一句抠细节,每一个发音、每一处情感的表达都不放过。我们在排练室流淌的汗水,都融入了对这首歌曲的深情演绎。”严苛的训练,让高利平练就炉火纯青的演唱功底,也让《松花江上》不再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而是刻进他心底的家国情怀。

参与此次文艺展演,高利平不仅要完成领唱部分,还需指导20多位退休的“新手”完成情景表演,“一开始我确实犯难,演员们没有任何表演基础,全凭一腔热情参演。”但让他意外的是,这些演员的刻苦排练程度远超其预期——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精准把握歌曲中蕴含的悲与愤,演员们每次排练都全身心投入,把对侵略者的恨、对家乡的念、对和平的盼全部融入表演,常常练到泪流满面。“他们的执着与韧劲儿彻底打动了我,也让我对这次演出充满了信心。”高利平说。

银发群演:

热爱为笔,诠释坚守担当

在情景表演《松花江上》的演员队伍中,发生了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总策划贺雅贤原任市博物馆馆长,退休后迷上了朗诵,先拜市朗诵专家学习基本功,后加入省朗诵协会提升技艺。在她的带领下,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跟随她学朗诵、练表演,晚年生活充实多彩。

谈起表演感受,贺雅贤满眼激动:“随着悲壮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跨越时空,回到了80多年前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国家支离破碎,心中悲愤难以言表,仿佛自己就是一名流亡民众。唱到最后,大家更是声泪俱下。”

贺雅贤告诉记者,两个月前排练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且无合适排练场所。后经多方联系,在辽河盛宴餐饮文化博物馆借到一块场地,但那里没有空调。每次排练结束,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为了还原当年逃难的情景,演员们在服装和道具上格外用心。“服装都是大家照着民国装束网购的,没有补丁就自己缝上;男演员统一买黑布板鞋,女演员买拉带板鞋。”贺雅贤介绍,道具大多是导演马喜荣亲手制作的,“马老师以前学过木匠,镐头、镰刀、图纸这些道具,全是他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大家靠“认真”二字以及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对英烈的缅怀、对死难同胞的追忆,咬牙克服了所有困难。

马喜荣原任市运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退休后在彩视官方辽宁彩友联谊会担任会长。作为此次情景表演的导演,马喜荣带领部分彩友从幕后走到台前。为呈现最佳表演效果,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潜心钻研,每当有了新的灵感,即使深夜他也会与贺雅贤通过电话商讨动作、表情等,“我每天都会上网看演出视频,琢磨表演细节,再与演员们分享学习心得。”回家后,他看着排练视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作比对纠正,有时还让爱人当模特示范动作。“由于大家初次尝试情景表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刚开始排练时,我们连基本的迈步、队形都搞不懂,高利平老师帮我们调整舞台站位、确定分组造型、设计动作,尤其在情绪表达上花了很多心思。”马喜荣说,考虑到演员们年龄大、接受慢,高老师当面总是鼓励大家,私下里纠正动作,“哪个表情不到位、哪个手势不自然,他都耐心一对一指导,亲自示范。排练结束后,还单独找演员细聊,帮助调整状态。”演员们为回报导演、老师的辛勤付出,都憋着一股劲儿,一有时间就钻研琢磨,只为将最好的表演效果呈现给观众。

“大山”(化名)饰演一名工程师,情景表演中有一个将图纸举过头顶的动作,这个对于常人而言轻而易举的动作,他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大山”曾做过几次脑瘤手术,头盖骨至今还未封上,平时全靠帽子遮挡。“‘大山’举图纸时,手臂不由自主地颤抖,却始终没有放下,硬是咬牙将动作做到位,这份真诚比任何技巧都更能打动人心。”马喜荣介绍说,每次排练结束,“大山”都浑身是汗,衣服能拧出水来。前段时间,“大山”又被查出肺里有癌细胞,但仍坚持演出。他坚定地说:“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能让我暂时忘了病痛。”

75岁的周锡章心脏装了两个支架,在剧中饰演一名逃亡的老者,表演时要背行李、挎布包,一手拄棍、一手拿烟袋,还要弯着腰蹒跚前行。贺雅贤回忆说:“有一次,排练结束后下起了大雨,我劝他打车回家。周锡章却说:‘打车了,我的自行车咋办?’说完,他穿上雨衣,用塑料布仔细裹紧道具,骑着自行车冲进雨里。望着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70多岁的“明秋”(化名)排练结束回家上楼梯时不慎摔倒,导致手腕粉碎性骨折。术后第三天,她就来到现场,坐在一旁观看大家排练,“看着大家排练,我心里才踏实。”术后第七天,“明秋”硬是戴着夹板参加排练,跟着大家一起比划动作。“大家都劝她歇着,她总说‘我能行’。”马喜荣感慨道,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明秋”连十天都没歇上。这份对表演的认真与执着,让所有人深受感动。

观众反响:

触动人心,增强历史认知

演出现场,观众的反应同样热烈真诚。

70多岁的袁红霞坐在观众席上,一边观看一边抹眼泪:“看演出这么多年,很久没流过泪了,这次却真的破防了,我被演员们所表现出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

观众梁蓬勃边观看演出边紧握拳头,忍不住赞叹:“太精彩了,这分明就是专业团体的水准!”

演出后,一名9岁的小学生看着演员们的服装,好奇地问:“你们的穿着为何这样特别?”演员耐心解释:“我们扮演的是逃难的百姓,展现当年被日本鬼子侵略后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情景。”小学生又问:“为啥不给家打电话呢?”演员眼眶一红,轻声说:“家都被日本侵略者毁了,没有家了。”简单的对话,让孩子对那段屈辱历史有了初步认知,也让现场观众心生感慨。

主办单位:

传递感动,厚植爱国情怀

市关工委兼职副主任韩晓东表示,本次活动汇聚老、中、青三代力量,特别是“五老”群体(即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的深度参与,有效推动历史亲历者与青少年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希望情景表演《松花江上》所承载的这份感动,能传递到更广阔的地方。”

9月3日,该情景表演走进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代表表示,看到那段令人心碎的历史,每一个画面都感同身受、如鲠在喉。先辈们用生命守护家园,那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勇气令人敬佩。“我们将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将来为家乡发展、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市关工委副主任任丽梅表示,这不仅是一场情景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能让学生们真切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艰难困苦以及先辈们的无畏精神。希望青少年能够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让爱国的种子在心中深深扎根,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据了解,市关工委将持续推动这一精品节目走进基层、深入企事业单位,让这份震撼直抵更多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