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辽河潮涌处,是吾乡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6版:辽河湾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罗 英

当家乡营口的第一缕晨光掠过辽河特大桥的钢索,这座城市便从潮汐的呼吸里舒展筋骨——桥下的货轮正鸣笛起航;不远处的老渡口,白发渔翁正慢悠悠地收起昨晚的渔网,网眼里还挂着几颗晶莹的蛤蜊。

这便是我的家乡——营口,在潮声的拥抱中,过去与现在都浸着让人心安的烟火气。

河海之间的旧时光

记忆里的营口,是辽河(今大辽河)(以下同)岸边晾晒的海蜇皮。初秋的阳光下,白茫茫的海蜇皮铺满河滩,像给大地盖了层薄雪。渔民们戴着草帽翻晒,袖口沾着盐粒,笑声混着远处码头的号子飘向天际。那时,辽河老街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杂货铺的玻璃柜里摆着蛤蜊油,柜台后老太太摇着蒲扇,说的还是带着海蛎子味的乡音。

天不亮就有人挎着竹篮来赶早市,刚上岸的梭子蟹还在吐泡泡,沾着露水的碱蓬草捆成小把,卖豆腐脑的挑子“吱呀”作响,铜勺敲在粗瓷碗上,溅出几滴滚烫的卤汁。最难忘的是冬日的冰场,孩子们穿着花棉袄在冰上打滑,老汉们抽着冰尜儿,鞭子甩得“啪啪”响,冰屑在阳光下飞得像碎银子。

潮声里的新模样

不知从何时起,辽河老街上的铁匠铺改成了咖啡馆,玻璃窗里摆着老船钉做成的摆件,喝咖啡的年轻人和门口晒太阳的老人,隔着时光聊得热络。

开海节的热闹里,多了无人机的精彩表演。渔船启航和返航时,不再只有锣鼓声,还有直播镜头下满舱的鲅鱼,屏幕上“营口海鲜”的弹幕像潮水般涌来。焖子摊的铁板旁支起了收款码,戴老花镜的摊主听着手机里到账的提醒,笑说现在买海蛎子,连付钱都比以前快。

藏在味蕾里的牵挂

走得再远,总惦记那口海鲜饺子。新蒸的饺子褶里还冒着热气,咬开时被鲜汁烫得直吸气,虾皮的鲜、面粉的香,混着辽河的潮气,在舌尖上开出花来。就像营口人,看着粗犷,心里却藏着细腻——码头工人会帮陌生游客挑最新鲜的虾爬子,老街坊会把晒好的海蜇皮塞进返乡人的行李箱,说:“到了外地,尝尝家里的味儿。”

暮色中的营口最动人。辽河的水波晃着岸边的灯光,新楼的玻璃幕墙上,映着老油坊的青砖黛瓦。卖鲅鱼馅饺子的老店还在,老板娘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却放弃了远方的工作,回来学做饺子,说:“这锅灶上的烟火,比写字楼里的空调暖。”

原来,热爱一座城,从来不是爱它的某一面,而是爱它潮起时的奔腾,也爱它潮落时的沉静;爱它老石板路上的青苔,也爱它新街道的霓虹;爱它海鲜饺子里的旧滋味,也爱它直播间里的新热闹。辽河还在流,渤海还在涌,而营口人就在这河海相拥处,把日子过成了让人牵挂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