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张鸿儒,1938年3月在河北威县参加了八路军。1940年1月,由六八九团调至前方供给部任粮秣员,圆满完成了百团大战的后勤粮食保障任务。1942年,父亲兼任粮秣处出纳员。同年5月25日,日军偷袭八路军总部,左权副总参谋长在十字岭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突围时,供给部周文龙部长将装着金银的钱袋子交给父亲保管。父亲冒着枪林弹雨践行“人在钱在”的承诺,顺利完成突围任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供给部整编为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供给部,父亲参与了上党战役的后勤粮秣保障。1948年,部队整编为中原军区供给部,他任粮秣科副科长,承担淮海战役60万大军的粮秣保障任务。1949年,先后完成渡江战役与解放大西南的粮秣保障工作。1952年12月赴朝作战期间,父亲任油料科科长,通过搭建前线油库体系,提升油料补给效率,在1953年夏季反击战等战役中,保障了坦克、汽车等关键装备的持续运转。1955年父亲回国,1956年转业地方,1959年赴西安政法学院高干班学习时,因公病故。
父亲在我们童年时离去,留给我们无尽思念。前不久我们决定,从探寻他当年的抗战经历入手,还原其军旅生涯。
2024年10月28日,我和妹妹乘高铁踏上寻觅之旅。父亲的抗战足迹遍布晋冀两地,唯有站在父亲曾抗击日寇的土地上,才能真正读懂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也愈发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此行不仅是寻找旧址,更是为了铭记烽火岁月。
首站,我们来到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八路军总部旧址。踏入大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陈旧的房屋、斑驳的灰砖墙,墙上悬挂着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土炕上的粗布被褥、油灯还有旧式木质桌椅,虽平凡却无声诉说着过往。我们怀着崇敬之心,细看每一件文物与图片资料,仿佛能看到将领们围在地图前运筹帷幄的身影,每一件展品都是革命先烈热血与信念的见证。
走进与总部仅一墙之隔的后勤部旧址院落。第一个房间墙上,“八路军供给部”的铜牌格外醒目——这里正是父亲当年工作战斗的地方!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脱口喊出:“爸爸!我们来了!”周围参观者先是诧异,得知我父亲曾是这里的粮秣员后,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屋内,泛黄的军事地图挂在墙上,八仙桌上摆着手摇电话机与小油灯,还有带补丁的褪色军装、磨损的枪支。眼前的一切,将我们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我们隔着警戒带端详桌上文物时,纪念馆讲解员破例打开警戒带,让我们靠近八仙桌。指尖触碰电话机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拿起那盏小油灯,讲解员的话让我心头一震:“当时八路军规定,只有团以上单位才能点两个捻的油灯。”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艰苦奋斗”的重量——这盏油灯曾以微光照亮抗日前路,点燃全民族抗战烈火,也让我们更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循着父亲的足迹,我们又来到黎城县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昔日这里存储稀缺的军工原材料,如今虽成旅游景区,悬崖峭壁依旧险峻。当年,父亲在此不仅要完成粮秣收购转运,还需为兵工厂筹集两万斤废铁。因部队经费紧张,他常往返八十多里路,拆解日军废弃汽车以得到废铁。
沿着景区新建的五里步行栈道,爬进黄崖洞“一线天”——小路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山风在耳畔呼啸。累了驻足擦汗时,回头望见陡峭悬崖,我不禁想起父亲:当年他是如何在这样的险路上负重前行?脚下的碎石、肩头的粮秣与废铁、额头的汗珠,都是那代人用生命铸就的“勋章”。
追寻父亲的抗战足迹,不只是一次空间上的寻访,更是让父辈精神在我们心中扎根传承。“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革命后代,我们既要铭记历史,更要将革命精神化为前进动力,把红色火炬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在先辈精神的滋养中,锻造坚韧的底气,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张延玲(营口市公安局港航分局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