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旭 崔 玺
在营口市区西部,有一家特别的烧烤店。走进它仿佛误闯入一部老电影,煤油灯、旧钟表、古董相机……各式老物件让故事感扑面而来。得知记者到访,店主毛杰取出了压箱底的藏品——抗战期间的各式军刀及其他军品部件。
“这是九一式手雷,可以单独抛掷,也可以搭配掷弹筒发射,对我军步兵杀伤力很强;这是拆卸底火的专用工具,换装效率非常高;这些是不同时期的日本制军刀,每一把上面都沾过中国人的鲜血……”据毛杰介绍,这些武器是日军侵华的实证,之所以流传下来,大多是因为被中国军人缴获后,成为反击日本侵略者的装备。岁月流转,它们经过无害化处理,满足相关标准,方可进入民间收藏市场。
“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武器?”毛杰曾无数次被问起这个问题。原因要从他的第一件藏品说起。毛杰出身军人家庭,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曾是一名海军。1993年,爷爷病重期间将他叫到床前,把自己收藏了大半生的一把日本制三环刺刀交到他手上。“爷爷年少时在一户日侨家中做长工,日军战败撤离后,爷爷发现了这把刀,留下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他把刺刀留给我,叮嘱我要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毛杰说,正是爷爷的这番话,开启了他的收藏之门。
1995年,毛杰义无反顾地奔赴军营。在吉林省哈尔巴岭,他亲历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挖掘工作。尽管对历史有些了解,但直面被掩盖了数十年的毒气弹时,毛杰还是不寒而栗。“我们当时全副武装,戴着防毒面具,不敢有一丝懈怠,因为一旦发生毒气外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战争早已结束,但化学武器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却并未停止。”毛杰告诉记者,军旅生涯的特殊经历让他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藏品中,就有毒气弹相关零部件。他试图用手中的实物还原战争的残酷真相,更直观地告诉身边的人:冰冷的金属背后,曾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生命的消逝。
由于在本地军品收藏圈颇受认可,这些年来毛杰不时接到参展邀约。营口市及周边多个城市的展馆举办相关题材展览时,都曾希望展出他的藏品。而他本人也乐于让更多人,尤其是学生群体,透过他的收藏触摸历史、认识历史。
行至中年,毛杰还有一个梦想——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打造一方小小的“博物馆”。到时候,他要把从各地收集到的“战争见证者”请进馆内,揭开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苦难记忆,告诉人们:和平,需要被好好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