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悲歌与荣光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抓来服劳役的本地贫苦人;三是妇女和儿童,做捡矿砂等辅助工作;而第四类的至少4000多人,是距此不到200米的伪满营口第二监狱的犯人,其中有大量的反满抗日人士和抗联战士。

纪念馆中,11具并排紧靠在一起的遗骨,是11名革命志士,在同一时间被集体杀害。而趴在旁边的“揍过把头的四十多岁陈师傅”,那天被多个鬼子、汉奸、把头拖到坑边推了下去,不甘被活埋而奋力反抗,却势单力孤最终没能爬出去。

作为思政工作者,施东宁坦陈心声:“某种程度上,万人坑不是墓地,而是烈士陵园。”

手无寸铁地牺牲,不等于任人宰割,那股不屈就是反抗;在那样的炼狱里,能站起来瞪侵略者一眼,都是勇气,能挥出拳头,就是英雄。“那是一群向死而生的人,向死而生能焕发最大的生机,陵园的主题是希望——人类奋斗奔向光明的希望。”施东宁说。

眼下,因工作需要,施东宁调离了原任职的党史教研部,虎石沟万人坑的相关课题传递给了陶漫漫等青年教师,继续深耕。百年历史遗迹持续衍生思政教育资源,红色警示文化的“活课堂”向广大党员干部传递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不容粉化的历史

看馆人守望相承

时光拨回1965年,建好的纪念馆以“鞍钢大石桥镁矿阶级教育馆”之名开放。28岁的张凤岭因为有文化,普通话说得好,被矿上领导派来当解说员。张凤岭没想到,此后自己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这里。

“教育馆”盛极一时,1965至1968年间,平均每天接待参观2万多人次。有的参观团前一晚从大连坐上卡车,凌晨4点赶到,仍然排不上第一批参观。

1990年,原管理单位停产,营口市政府接手这里的维护和开发,将虎石沟万人坑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几年两次整修。

几十年前,张凤岭负责给农村招来的20名女讲解员培训。可之后大部分岁月里,“看馆的”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每年清明节前10天,张凤岭要给尸骨刷防腐油,然后开窗通风,等参观的团体到来。

直到1997年退休,完全有条件安度晚年的张凤岭,却领着老伴孙玉珍住进了纪念馆门口、地势像个“漏斗”的一间小平房,无偿看护遗址。兼任过纪念馆馆长多年的大石桥市文旅广电局干部郎旭东,在老人去世十多年后提起他,仍不免感慨:“当时成就了一个奇观!”

郎旭东说,“馆”划归文物部门了,但很多年一直没派专职人员过去,老两口在那守着,大家都放心,“他们对遗骨的感情一般人比不了”。

2004年起,大石桥市政府对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让其有了如今的状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热度回升,每年接待参观近1万人次。

有鞍山的老人来此寻亲,给孙子讲老辈的经历,爷孙在坑前抱头痛哭;有人在遗骨前摆放牌位,因为无从知晓亲人埋在何处;之前日本某铁路公司员工每两年就来祭奠逝者,展柜中有他们留下的一串一串的千纸鹤。

2021年,辽宁省政府公布虎石沟万人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有了6名专职工作人员。“85后”的馆长、“00后”的讲解员都是当地人,青少年时学校组织过参观活动,让他们对令人揪心的遗骨和展品都不陌生,但心中的使命感已然不同。

遗骨缺少专业养护处理,至今没有受潮、风化、虫蛀、腐烂成粉,离不开几代“看馆人”的日常侍候。他们定期定时给场馆通风,擦地不敢用湿拖把,最大限度减缓骸骨变质。

今年,纪念馆获省划拨的遗骨防腐防尘专项资金,正在申报防水防潮工程。“相信未来通过有效保护,能更好改善当前遗址骸骨的保存状况。”馆长张吉思说。

天赐矿脉的悲欢

一百年恍如隔世

相传清朝初年,这里修了一座庙宇,有一股清泉从佛座下流出,得名圣水寺。后来,村因寺而名。

与清泉一同馈赠此地的,还有一条沉默的矿脉,静静凝视风云变幻,凝视沧海桑田,凝视世间悲欢。

在大石桥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副主任陈荣拿出的一张老照片上,能看到上世纪初叶,日本人在大石桥蟠龙山上开展发掘工作。早在1906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就办了地质调查所,在营口至海城一线勘测出储量丰富的菱镁矿脉,在大石桥圣水寺等矿区组织开采,矿石通过大石桥火车站运至大连,再由大连出海运往日本。

天赐的矿脉,成了掠夺的目标,给人民带来苦难,甚至死难。

“除了万人坑,我们的历史资料中有迹可循,曾有800名矿工被送往日军731部队,最后活着回来的仅有200人”,陈荣说。

由沙俄始建于1898年的大石桥火车站,如今是当地的地标建筑。火车站楼顶上有四个烫金大字:中国镁都。绵延百年的镁产业,是提到大石桥绕不开的话题,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大石桥恢复千疮百孔的圣水寺矿区,集中开发,以此为基础生产出中国第一窑镁砂、第一炉电熔镁砂、第一块镁碳砖。如今,大石桥533家企业涉镁,7万多从业人员,创下全国第一的产业产值和出口创汇,切分国内60%和国际40%的镁质产品市场蛋糕。

在新时代,天赐的矿脉带来更多“第一”的创富故事,带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底气和豪情,带来“中国镁都”的全新内涵。

金龙集团、菱镁化工、三华耐火……19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多家头部企业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每逢念旧怀昔的节点,会有企业带着员工到虎石沟万人坑,祭奠与自己同操一业、同守一矿的“前辈”——那些在黑暗中被压榨、被摧残,耗尽气力,却连名字都没有的人。

再看那遗骨,黑暗中先辈的血肉融进矿土;光明里的后辈,要在累累白骨中筑起控诉日军暴行不可磨灭的铁证,也用耐火的矿土筑起民族大义和刚毅风骨的精神熔炉。

补 记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抗日的?

卢沟桥:1937年7月7日。

北大营:从“九一八”算起,是1931年,打了十四年。

虎石沟:日本“关东军”的刺刀维护“满铁”的掠夺,数以万计的亡灵作证,我们的抗争从1918年到1919年起。

西炮台:是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中的营口保卫战,是1000多守军引动惊雷、炸桥阻敌的呐喊,是克虏伯大炮怒吼中辽河入海口浪花翻涌的壮烈,是131年前的1894年。

2006年,西炮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