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悲歌与荣光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王忠陆 张继驰 程靖雅

将手机导航调至卫星地图模式,目的地在一整块灰白色区域的腹地深处。

寻迹于供应着全世界六成镁质耐火原料的矿脉间,周遭逐渐灰白起来。车窗外的薄薄雾霭,也仿佛一脉相连,百年未散。

这一脉矿,随着时代更迭,给百姓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侧密集的裸露矿壁,连成沉默的屏障。朝环山的平旷处转个弯,国旗下一幢建筑无声矗立着。粗粝的灰白裹着沉沉的肃穆,像从时光里捧出的一座碑。

我们在辽宁营口,在大石桥市圣水寺村,在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站到174具灰白的尸骨前。

群体记忆的年轮

一圈圈铭刻开来

他们在哪?

“在我们脚下”,讲解员李芸雅说,这140平方米范围、3米纵深的坑里就堆叠了7层遗骨,而真正勘测出的万人坑深度,超过19米。

究竟有多少人?

“超过一万七千人”,馆长张吉思说,上世纪60年代,驻军部队和鞍钢联合挖掘万人坑,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暴露遗骨1.7万多具,大部分妥善收拢掩埋。

那累累白骨,是日本侵略者在此掠夺矿产、残害劳工的罪行铁证。彼时的前辈,并未把土层完全抚平。他们在边沿一角保留下发掘现场,如凿开一扇窗,凝固苦难的细节。

“您看的这位,是个老实的山东人,积劳成疾想逃离虎口,没跑出一里地就被抓了回来,砍了双脚扔进坑里。”讲解员指着腿骨齐断、双手掩面的5号遗骨。而这段往事,是劳工亲历者协助发掘时,含着热泪一句一句口述的历史,又在半个多世纪里相传而来。

我们也因之看懂了那些奇异的惨状。有孔的头骨,是被监工用一头尖的手锤刨碎的;脚扭曲到脑后,是矿工的头、手、脚反向绑在一起,被毒打致死;压在6号遗骨上的大石头,是砸向他的致命一击……这些代代相承的记忆,在每次凝视中加深,化成攥在掌心的疼。

在发掘现场原地加盖纪念馆,如铸立起一座钟,警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永不敢忘——

1917年,对大石桥菱镁矿觊觎久矣的日本,通过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与汉奸勾结,取得开采权。1931年东北沦陷后,侵略者旋即更加肆无忌惮地掠夺,“用人命换矿石”,招骗和强征劳工,敲骨吸髓。

劳工按星星记上下工的时间,日均工时超14小时,伙食一干两稀,纯人力作业,没有安全保障,受伤生病没有医治。惨无人道的奴役和不遗余力的压榨下,死亡率极高。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用一层浮土封住了死难劳工尸体填满的“万人坑”。

资料记述,仅此前7年,他们从大石桥掠走的菱镁矿石计1000多万吨,烧结镁300多万吨。

炼狱之中的抗争

思政人传志述魂

2020年,一次“开发现场教学点”的探访,让营口市委党校副教授施东宁开始专注于虎石沟万人坑遗址的研究。

随时间流逝,幸存劳工和知情者等“活资料”已然难寻。施东宁把从省直有关部门和鞍钢资料馆,以及东北各高校收集到的有限资料串联起来,基本还原了虎石沟万人坑的历史沿革全貌。他在“东奔西跑”中感到,“有些问题我们这代人说不清楚,后人想研究明白就更难了。”

“无论万人坑、肉丘坟还是乱葬岗,这些称谓的本质都是大量非正常死亡人群合葬的坟茔。” 施东宁说,在辽宁境内,1931年后形成的较大万人坑约35处,遗骸总量超50万具。

施东宁总结,虎石沟万人坑的“1.7万非正常死亡人群”主要分四种人。一是关内河北、山东等地被汉奸以挣大钱为饵,诱骗过来的;二是以“勤劳奉仕”和“浮浪(无正当职业者)”之名,(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