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文茹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北大营,第二天,日军侵占奉天,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1932年3月,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下的伪满洲国成立。东北大地上,自发出现了一大批抵抗组织,王德泰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就是其中的一支。同时,在辽南营川一带,依仗密密麻麻的大苇荡,活跃着大小十余支“绺子”,其中“老北风”的“绺子”比较有名,九一八事变后,老北风成立“讨日抚民救国军”,也加入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列。
——广播剧《代号“蛟龙”》旁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特殊时刻,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精心打造5集原创红色抗战题材广播剧《代号“蛟龙”》,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代号“蛟龙”》的故事背景源于1934年5月的营川大地,共产党员万龙受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王德泰嘱托,以“蛟龙”为代号,从吉林辗转奔赴营川。其核心任务是:联络当地抗日武装头领“老北风”(张海天),凝聚各方抗日力量,共同抵御日军侵略。该剧通过细腻的声音叙事,生动再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抗日壮举,引领听众沉浸式感受营川军民抗战时的无畏勇气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历史为骨
融本土特色铸剧本
谈及创作初衷,编剧赵树发表示,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契机下,他希望创作一个聚焦营口本土抗战的故事,“不只写大英雄,要让营口人听着‘对味儿’。”他提到,大众熟知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营口其实也涌现出众多值得铭记的抗战人物,如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王德泰。
起初,赵树发计划以王德泰为主角展开创作;之后决定,融入更多本土特色元素。他想把广为人知的营口“坠龙事件”融入剧情。同时,“老北风”从土匪头子转变为抗日志士的传奇经历也具有故事价值。赵树发强调,剧中众多人物和事件均有历史原型,这些历史“碎片”构成了剧本“骨架”。
为使故事紧密“扎根”营口,赵树发查阅《营口县志》《营川抗战史料汇编》等资料,将诸多营口地标融入剧本,只为让听众一听便知:“讲的是咱营口的事儿。”
谈及创作中历史真实性与创作艺术性的平衡,赵树发说,创作历史题材剧本,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广播剧画面、人物性格全靠声音体现,写的时候得设身处地站在情境里想——“这个时候,哪句话能把情绪带出来,构思起来挺费劲的。”赵树发说,以前他也写过剧本,但没这么多人物,所以这个剧本得格外注重逻辑性。首先不能穿帮,不管是历史还是人物都不能出错;其次得达到艺术真实。想写出精彩的剧本,编剧自己得先代入情境、代入角色。他强调,历史事件与背景要严格遵循史实,人物情感和对话细节则可适当艺术加工,如此才能让剧本鲜活生动且具感染力。
此外,赵树发不光为这部剧撰写了剧本,还创作了主题歌曲《壮歌行》的歌词,并邀请杨光作曲,营口籍歌手索威演唱。
声音为桥
破多重难题塑场景
广播剧全靠声音呈现,想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需要精彩的剧本,也离不开配音演员的代入感。导演纪伟坦言,录制这部剧是件挺繁琐的事儿,需要统筹调度,得靠声音把人物立起来,“算是这么多年做广播剧中难度不小的一部”。
角色和场景的复杂性,给录制带来了巨大挑战。剧中角色繁杂,包含日军、伪警察、戏园老板等;剧本中还有不少信息冲突和精彩故事,如炸日军军需火车、搭救抗日战士、保护遗失文物等,场景繁多,仅靠声音讲清这些故事、让听众听明白并听进去并不容易。为此,导演纪伟和编剧赵树发反复琢磨,通过调整对白、设计场景、添加旁白等,力求将矛盾冲突和精彩环节有机串联,让故事逻辑更顺畅。
纪伟介绍,该剧启用28位演员,人数是常规广播剧的4倍之多。团队希望借剧中评书馆、茶楼、火车站、集市等场景,展现营口风土人情。
如何在28人参与下保证故事的连贯性,且让每个人物有自身特点、能立住,是一大难点。比如剧本里涉及三个日军的角色,既要让演员演出口音特点,让听众一听就知道是日本人,又要通过声音把他们奸诈狡猾、面目险恶的感觉表现出来,“所以在指导演员演播日军总司令这类角色时,花了不少心思。”纪伟说。
群体戏更是“硬碰硬”。剧中有好几处需要群体配合,这些录制都得在现场一气呵成,对默契度要求很高,“录制起来不轻松。”
纪伟表示,更具挑战的是时间紧迫。一般广播剧创作周期约半年,涵盖收集资料、写剧本、研讨、召集演员准备、演播、后期制作等环节。《代号“蛟龙”》4月启动,5月进入录制,需三个月完成半年的工作量。“编剧、演员及所有工作人员将流程压缩到了极限,过程实在不易。”同时,为适应不同平台的播出特点,团队也需要作出一些调整。
谈及广播剧的价值,纪伟说,声音相较于文字、画面,更能激发年轻人的想象力。广播剧因无画面而形成的“留白”,可借助声音引导听众在脑海中构建场景,促使年轻人主动参与感知,进而加深印象。“伟大的抗战精神需人人铭记,作为媒体人,讲好营口红色抗战故事是应尽之责。”主创团队希望通过广播剧《代号“蛟龙”》,与当地民众共同铭记营口抗战历史,将这片红色热土的记忆代代传承。
情感为魂
凭专业演绎活角色
广播剧被称为 “闭上眼睛能看见历史的艺术”,全靠声音调动想象力,对演员的专业要求格外高。该剧的演员构成丰富,不仅有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还有许多社会各界的语言艺术爱好者。剧里万龙、“老北风”“千山虎”等是主要人物,让这些角色的声音有识别性很关键。最终,主持人魏玮演播主角万龙,曲艺爱好者李崇德演播“老北风”,其语言有特点且带地方味儿。
李崇德称,参与广播剧排练既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他热爱说书、朗诵等艺术形式,珍惜此次演绎机会。其饰演的“老北风”性格复杂,匪气与民族大义并存,“把握双重性格是演绎难点所在。他见日军烧杀抢掠便投身抗日,从匪转善的变化过程需细腻体现。”李崇德常向导演、编剧请教,精心揣摩角色。比如录制“老北风”受伤戏份时,他语气依旧蛮横,经导演提醒,加入咳嗽细节,才令角色状态更加趋于真实。
主持人程健讲述了演播“千山虎”的难忘经历。20岁的“千山虎”有勇有谋但略带莽撞,“刚开始接到角色时特别激动,我从小就看《地道战》《地雷战》这些抗战题材的电影,心里一直有个抗日英雄梦。” 不过一开始进入角色挺难的,“我平时播新闻、主持节目,语言习惯是‘端着’的,录剧时就显得生硬。”纪伟便给他们布置“作业”,回家看相关影视剧,模仿演员的生活化台词。
令程健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场戏:万龙负伤生死未卜,“千山虎”在河边呼喊“万龙哥”。因为与魏玮非常熟悉,程健容易出戏,难表悲痛。纪伟指导他背过身去,想象对岸空无一人。历经多次尝试,甚至掐大腿逼自己入戏。最终,程健带着哭腔颤抖喊出“万龙哥——”顺利通过录制。结束后,他蹲在地上痛哭许久,“不是因为表演,而是我真切想到诸多无名抗战烈士,感触至深”。
“北风摇动芦苇荡,辽河呜咽祭国殇。白山黑土烽烟起,眼见国破家要亡。五尺之躯何所惧,家仇国恨定伸张。发出生命一声吼,摧毁恶牢万道墙……”
——广播剧《代号“蛟龙”》主题歌曲《壮歌行》
这旋律,恰似辽河之水,传递着营口儿郎的热血故事,久久萦绕在人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