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当我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 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周益婷教外国运动员剪纸。

剪出比奖牌更珍贵的友谊

讲述人:沈阳建筑大学学生 周益婷

8月7日至16日,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有3个时间段,我都会随我的剪纸老师——民间文艺家、四川彭州的剪纸传承人庄从灿在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运动员村教运动员剪纸,让运动员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暑假前,还在沈阳读书的我接到庄老师的电话,问我8月有没有时间随他到世运会的运动员村,以其助手的身份开展文化展示活动。面对这种难得的机会,我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暑假一回家,我就开始练习庄老师专门为这次活动设计的作品——吉祥物“蜀宝”“锦仔”剪纸。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向运动员清晰地传递这纸间的灵韵?便有了用英语解说、教授剪纸流程的想法,为此,我专门将剪纸的步骤翻译成英语,一遍遍练习……

带着期待和忐忑,我进入世运村上岗了。我接待的第一位学员是希腊女运动员艾依珊德娜。教艾依珊德娜握剪刀时,她的手指微微颤抖,我轻轻帮她调整姿势,几次练习后,剪刀终于流畅地裁开纸面,艾依珊德娜惊喜地笑了。她一边听我用英语讲解如何操作,以及剪纸蕴含的吉祥寓意,一边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红纸。纸屑如细雪般飘落在桌上,文化和语言的隔阂似乎也被这飞舞的碎屑弥合了。

经过近半小时努力,艾依珊德娜终于完成了作品,她小心托起,灯光将上面的剪影映照得格外生动。她郑重地将作品收好,说要将这来自中国的“吉祥”和“福气”带回去珍藏。那一刻,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成就感油然而生。

活动期间,我听到无数来自运动员的感叹,赞叹剪纸艺术的独特、老师技艺的高超。众多难忘瞬间中,最有趣的还是与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交流。在同一位加拿大运动员的交流中,我习惯性说了句四川话,正觉尴尬时,她毫不在意地问我是不是方言,并希望我也教她几句,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名来自泰国的运动员对中国文化有较多了解,除了剪纸,还跟我畅谈年画和其他传统文化……

凝视着与运动员的一张张合照,我意识到,志愿服务从来不只是引导与帮助,而是藏在细节里的交流和共鸣。就像剪纸的那把剪刀,在一来一往的互动里,裁剪出比奖牌更珍贵的友谊。

陶纹深处的暖意与智慧密码

讲述人:温州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学生 李郑娇

当我步入杭州市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递交志愿者申请的那一刻,一段叩问历史纹路、守护文明印记的旅程便悄然开启。

初入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的印纹陶器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那些带着席纹、云雷纹的陶器,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然而,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我却感到自己像个局外人,似乎找不到能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直到老师在培训课上说,要跨领域运用擅长的知识,结合博物馆属性,做一名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志愿者,这句话像窑火烘热陶坯,在我心里慢慢升温。

我开始尝试用药学视角看待和讲解龙窑。龙窑依山势铺展,烟火聚成可控温度场,借自然规律锚定烧结热度让陶土致密成器,这让我联想到药学中注射剂生产广泛运用的热压灭菌法。二者都以精准温控为核心,龙窑让松散的陶土蜕变为耐用的器物,热压灭菌法则通过杀灭细菌繁殖体与芽孢筑牢安全防线。这种奇妙的共鸣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不同领域之间也存在着如此奇妙的联系。

我还尝试将蓝晒工艺与药学联系起来,看着印纹与花草被紫外线在纸上晕染出花纹,我联想到棕色药瓶里避光保存的药品,它们与蓝晒工艺对光线的敏感形成呼应,都是用特定手段筑起保护屏障,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让我的讲解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段志愿服务经历像一件刚从龙窑取出的印纹陶,带着窑火余温与陶土本真,不仅让我在专业与文化之间找到了连接点,更让我读懂了在陶纹深处,那份由无数守护者心手相传的暖意与智慧密码。

触摸公共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讲述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 岑彦洁

今年暑假,我没有选择远行,而是回到家乡,走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成为闽派古琴传承课的一名志愿者。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与文化的温暖相遇。

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我打心底觉得,有责任把学到的音乐知识分享给更多人。这次志愿服务我的任务是课前帮老师布置场地、调音,课中为学员答疑。调音时,需要屏住呼吸慢慢旋动弦轴,听泛音在空气中稳定下来,那一刻总觉得自己不是在摆弄乐器,而是在守护一份沉甸甸的传承使命。

“这些符号像天书。”一位学员看着指法谱直犯愁,我翻出乐理课本对照图,耐心为她讲解“勾、剔、抹、挑”对应的手势。看着她从皱眉到笑出声,直感叹“原来这老祖宗的谱子这么讲究”,那一刻,我的心情比考试拿高分还兴奋。

让我触动的不只是学员的反馈,更是博览苑的用心与巧思: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把手授课,为初学者准备琴具,让志愿者参与课堂协助,这里的文化工作者用专业与耐心,让文化传承变得有温度、有生机。

在琴声与笑声交织的课堂里,我感到自己是文化与大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份双向奔赴就是公益服务最动人的模样,也是公共文化最鲜活的生命力。

在服务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讲述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黄嘉颖

这个暑假,我走进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成为一名志愿者,针对青少年开展中英双语主题活动。其中最特别的尝试是,借助AI还原漫画人物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的形象,并讲述他与上饶的故事。这段经历让我真切触摸到文化传播的温度,也重塑了自己对“传承”二字的理解。

淞沪会战爆发后,张乐平与一众漫画家组建了抗战宣传队,以画笔为枪,奔走于大江南北,号召全民抗战。期间,他在江西生活了4年,这段岁月为其日后创作《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两部传世经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面对展厅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我决定跳出课本知识的框架,不只介绍张乐平的生平年表,还通过AI生成的虚拟场景,带领观众穿越回当年他写生创作的情境中。当张乐平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立马欢呼起来,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力量。此外,我们还教孩子们用英语为AI生成的三毛漫画配音,用独白演绎张乐平创作的片段,让他们感受纸张之外的动人故事。

这次暑期实践让我体会到,年轻人加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和特长,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创新的桥梁,在服务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