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烹制“梦想的味道”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5版: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智诚(左)与杨洋。

董一臻。

通讯员 丁晓鹏

从俄式风味的沙威玛卷饼到坚守品质的米线,黑龙江小伙智诚(化名)、河南青年杨洋(化名)与大连退伍兵董一臻,来自不同地方、选择了不同赛道,却都在营口这片土地上,以“合作”与“坚守”为密钥,打开了餐饮创业的大门。

把俄式小吃做成“营口味道”

当“沙威玛·俄式小厨房”的香气飘出万达商圈时,店主智诚正在后厨调试新一批烤肉腌料——这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小伙,把在俄罗斯留学时迷上的小吃,氤氲为营口街头的“异域烟火”。

2009年随父母定居营口的智诚,与杨洋的缘分始于俄罗斯校园。2014年留学时相识的两人,虽仅做了半年同学,却因“对美食的执拗”成了十余年好友。2024年11月,杨洋来营口探望智诚,散步时路过一家小吃店,智诚随口一句“开家小店好好干,日子能不错”,竟点燃了两人的创业梦。

“很多留学生会念叨‘回国开家沙威玛店’,但真正动手的少。”智诚对俄式沙威玛爱得执着:薄韧的白面饼裹着焦香的烤肉,搭配新鲜的蔬菜与醇厚的酱料,咬上一口,滋味多层。为学到正宗手艺,智诚三次飞回俄罗斯,蹲在当地老店后厨偷师,单是红菜汤的配料比例,就对着食谱调试了半年,“得保留俄式风味,又得让营口人吃着顺口。”他笑着说。仅烤肉腌料就改了20多回——减了俄式配方里的酸,加了点儿营口人习惯的咸鲜。

2025年4月,智诚在南湖公园附近开了家外卖档口,每天边卖边记下顾客的反馈,“有人说饼太硬”,他就调整烘烤时间;“酱料太稠”,就微调油醋比例。不到一个月,档口订单稳定了,杨洋带着妻子再次来营口。尝过智诚做的沙威玛,当即决定入股,“味道正,能成!”

今年6月,两人在万达广场附近盘下一个店面,“沙威玛·俄式小厨房”堂食店开张。性格迥异的二人,分工却捋得明白:急性子的智诚守后厨,盯着每道工序火候;沉稳的杨洋练起炸货,从“厨房小白”成了“炸薯条专家”;智诚妻子守前台,笑接每单客诉;杨洋妻子在河南老家带娃,远程帮忙设计店铺海报、梳理库存。

“刚开店时吵过架。”杨洋坦言,他想趁热度开分店,智诚却急着“踩刹车”,“先把这家店的品质稳住,基础打不牢,扩张就是瞎折腾。”几次沟通后,杨洋被说服,两人定下规矩:每月开一次“复盘会”,后厨的事听智诚的,经营的事两人一起研究。如今,店里的沙威玛成了“网红款”,有食客专门绕路来买,说“这味儿比在俄罗斯吃的还顺口”。

“等这家店再稳点儿,就按营口人的口味改改红菜汤。”智诚擦着烤盘笑,杨洋在旁接话,“以后说不定把店开到河南、黑龙江,但营口肯定是第一站——这儿的人实在,咱的店就扎在这儿。”

一碗米线守出“品质口碑”

在营口大商新玛特北侧的“思味园”米线店,店主董一臻正往骨汤里添新熬的肉酱。这个大连汉子系着围裙的“温婉”样子,和十年前在建材市场搬货时的硬朗形象判若两人,却又透着同样“认死理”的劲儿。

2012年退伍后,23岁的董一臻跟着父亲做建材,从早6点忙到晚11点是常态。十年里,他凭“踏实”攒下口碑。随着建材行业景气度渐降、市场需求萎缩,他主动提出“另找出路”,“别让我拖累家里,我想试试新的活法。”

转行的契机藏在一碗米线里。董一臻本不爱吃米线,在大连偶然尝到“思味园”的肉酱米线——“像稀饭一样绵密的肉酱,拌着滑溜的米线,配根酱香大骨棒”之后,竟让他记了半年。“这味道别处没有,可以带到营口试试。”2022年初,他考察完品牌就拍板加盟,当天开车来鲅鱼圈区选址。“大连及周边市场饱和了,鲅鱼圈离大连近,没去过但值得闯一闯。”从拿下代理权到租下店,他只用了两天,当兵时“不拖泥带水”的习惯全用在了开店上。

经营两年后,董一臻来营口市区考察,一下就被“圈粉”。“营口这个城市有烟火气,烤肉、各种特色餐馆随便吃不带踩雷的;晚上开车看夜景,心里特踏实。”他果断关掉鲅鱼圈区的店,在营口市区重新找店铺,“营口有美食的‘根儿’,我也想扎在这儿。”

新店开业后,董一臻把“军人的较真”带进后厨。炒肉酱的前槽肉,必须是“一分肥九分瘦”的鲜肉,“贵点儿但口感香”;麻油选近90元一瓶的红花椒款,调料只认水塔陈醋、大连棒棰岛白醋这些老牌子;米线从大连定期发货,“纯大米做的,煮出来不粘,嚼着有米香”。他最看重骨汤,“坚决不用勾兑的,每周耗近百根大骨棒,熬四个小时才出味儿。”

2024年新店开张第一个月,从早8点到晚9点,店里座无虚席。起初有顾客不解:“别家汤香得冲鼻,你这咋淡淡的?”董一臻不辩解,只把熬汤的大骨棒摆在门口——看到“每天换新鲜骨头”,有人慢慢成了回头客。后来有模仿者打价格战,他也没松口:“降价就得降品质,那是砸招牌。”鲅鱼圈区的老顾客听说他搬了店,专门开车来新店,吃完还打包肉酱和大骨棒。“董老板实在!”有常客说,“知道他不用添加剂,带孩子来吃,放心。”

如今,董一臻仍每天泡在店里,打烊后开车穿城回家,看一路灯火通明,心里觉得踏实:“营口没让我失望。以后就守着这碗米线,只要品质不丢,就能一直干下去。”

让“异乡味”扎下“本地根”

当智诚、杨洋的沙威玛店门口排起长队时,董一臻的米线店正打包当天最后一份外卖——他们的故事,是营口外乡餐饮创业者的缩影。

营口这座城市从不让“异乡味”孤单:智诚、杨洋的档口刚开时,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对接外卖平台;董一臻找店面时,房东听说他 “坚持用新鲜料”,主动降了500元月租。“营口人认‘实在’,你对味道上心,他们就愿意来。”智诚的话,说出了不少外乡创业者的感受。

如今,“沙威玛·俄式小厨房”的外卖备注里,常有人写“多加营口辣酱”;“思味园”的熟客会叮嘱“少放葱,像上次那样”—— 这些带着“营口印记”的细节,藏着外乡味道与本地烟火的交融。

“说不定以后我们要把沙威玛开到全国,但营口肯定是起点。”杨洋擦着店里的“营口地图”海报时,董一臻正在后厨贴新标语,“守好这碗米线,不辜负营口。”

三个人的创业故事还在继续,营口的烟火里,正飘着更多“异乡味”——这座城以包容接纳了创业者的梦想,创业者也以真诚回馈给这座城更多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