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鑫职工创新工作室把经验积累变成运行实效
日期:08-27
本报记者 张晶鑫 黄利闿
作为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营口港仙人岛码头有限公司刘汉鑫职工创新工作室的24名企业高端人才一边传手艺,一边搞革新,让好经验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成果,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工作室成为港口行业创新创效的标杆。
记者来到营口港仙人岛码头有限公司采访时,刘汉鑫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正在对某转换站管线的电动执行器进行检修保养。这里共有1426台电动执行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阀门的打开和关闭,若出现故障,则需员工手摇操作,效率降低,因此是大家重点巡护的对象。营口港仙人岛码头有限公司动力维修部技术员刘汉鑫说:“自控仪表的设备,包括压力变动器、温度变动器、电伴热,以及一些其它的关于中控仪表设备都在我们的检修范围内。”
2019年成立以来,刘汉鑫职工创新工作室围绕电动执行器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数字化提升、“五小”活动和质效提升活动,完成对电动执行器操作面板增加防护罩改造、提高冷凝水回收利用改造等29项创新成果,申报4个实用新型专利,创效金额达325万元,有3个项目纳入辽港集团项目管理办公室管理。其中,“对换热机组进行自动化集中运行改造”项目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并为公司和外部采暖单位节约资金111.5万元。
“电动执行器在调度没有下达作业指令的情况下自动操作了,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导致管线内部有油品,它自动流不动了就会串油,或者油品就流向其它地方”,营口港仙人岛码头有限公司动力维修部副经理朱金鑫介绍,“历时一个月左右时间,我们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把主板升级了,也查看后台程序了,现在运行一直都很平稳,再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
为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储备能效,工作室构建“实训+比武+交流”的立体培养体系,依托120平方米的实操间,开展60多次“师带徒”活动,6名技术骨干共带出18名青年技术能手。聚焦设备维修难点,工作室每月开展2次内部培训,先后有36名成员获得市人社局颁发的中级技能证书。
刘汉鑫表示,要继续加强学习,带领工作室成员在技术能力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