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杏花草堂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6版:辽河湾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郭建国

王烁四十多年前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他在晨雾中起航,向着家乡的方向。坐高铁,转中巴,他在三天后的中午叩开了二叔的家门。

二叔垂着头,眼睛向上看,认出了王烁,笑了笑。二婶在旁边说,二叔脑血栓后遗症恢复得不错,村里患同样病的人都在炕上吃炕上拉了。

午饭后,二婶领着王烁去左邻右舍转了一圈。王烁心里想到了贺知章,嘴里嘟囔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王烁退休回家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王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当年在村里风光得像电影明星。后来,他成了大学里的中文教授。

王烁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就是退休了回家把毕生所学免费教给村里的孩子们。

村支书听说后,大力支持王烁,说给他提供几间教室都行,却被王烁婉言谢绝了。他说,只需要村支书用大喇叭广播一下,让全村的孩子们到他这里来上课就行。

去哪里上呢?王烁早有了规划。父母去世多年,留下的三亩多地一直是二叔和二婶种着。王烁和二婶说了想法之后,二婶二话不说,支持他的决定。王烁收回了地,村支书特意跑镇土地所核实,他的地属于河滩地,允许盖简易房。王烁从镇上的旧货市场买来了木料、门窗、桌椅,盖好了简易房。他又分别用白色、黄色、绿色的油漆把屋里的墙壁、门框、窗框、桌椅刷了两遍,这下屋子里亮亮堂堂的。

第二年春天,王烁早早备下了杏树苗,经过一冬的休眠,借着底墒迎春萌动,种下去的树苗开心地生长。村里人经过这里时,都要驻足看看,猜王烁要干什么。

王烁很快给了大家答案,他把自己书写的四尺隶书“杏花草堂”装裱之后,悬挂在中门北墙上,这样一进门就能看见。

“杏花草堂”的名号很快在村里叫响,家长们陆续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杏花开的时候,清香围绕着草堂,男孩子在杏树林里穿梭打闹,女孩子把鼻子贴在杏花上闻了又闻。

而孩子们最爱玩的却是对杏花诗,尤其是在杏林中对诗。王烁之前把关于杏花的诗句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背诵两天。在第三天的傍晚,王烁坐在孩子们中央,他要求每一首诗中要有一个杏字,孩子们要把这样的诗句对出来。对出来其实就是背诵出来,即使是背诵,对于五岁到八岁的孩子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桃花开了杏花开,阵阵香风扑鼻来。”“闲居心上浑无事,听雨唯忧损杏花。”“梨花李花白斗白,桃花杏花红映红。”“杏花绕屋繁如雪,春雨霏霏山鸟啼。”“睡起不知人已散,斜阳犹在杏花西。”

句句杏花诗从孩子们的口中慢慢飘出来,就像杏花的香气绕着杏林,久久荡漾在空中。

就在王烁和孩子们摘杏子、吃杏子、说杏子的时候,邻居王贵、王建哥儿俩找上门来。他们说,王烁,地是你的,你想种啥、干啥,我们管不着,但是你不能影响我们种庄稼。

哥儿俩拉着王烁的手到自家的地里评理。王烁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杏树可能会影响两边的庄稼生长,所以他把两侧的杏树种得很稀疏,而且剪枝时少留了主枝。

王贵哥儿俩不这么认为,他们说,地上是看见的,地下是看不见的。无论是杏树还是其它的树,都像一个抽水机,把地下水都抽走了,庄稼还怎么长?

这个问题王烁也想到了,可是用什么办法解决呢?王贵哥儿俩挤出笑容,说,办法倒是有一个,就是你这个大教授免费指导我们也种杏树,发展经济林。

王烁笑着说,这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吗?

在王贵、王建哥儿俩的说服下,一方二百亩地,涉及二十三家村户都打算种杏树了。这一方地南坡是一条河,东、西、北三面都是五六米宽的条沟。将来这一片杏林独自成方,就不会再影响庄稼生长,而且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林,是致富的好项目。村支书夸赞王烁给村里带来了福气,让多少年只知道种小麦、玉米的村民改变了想法。

两年后的春天,又是杏花开的时候,这里变成了花海。游客闻名而来,村委会借势修路、平地、建设特产贸易市场,短短两周时间,竟然有上万人来观赏杏花。

“杏花草堂”无疑成为游客的必到之地,一个土旮旯的小乡村声名鹊起。村支书跟王烁说,看这个势头,我们明年要搞一个“杏花节”了!

可是,在全村正讨论明年还要扩大杏林面积,准备搞千亩“杏海”的大工程时,王烁给二叔、二婶打来了电话。王烁说,单位要返聘他,继续搞一个科研项目,“杏花草堂”交给家里的弟弟们吧。二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支书,村支书嘟囔了一句,人家这是急流勇退啊!

村支书带着王贵、王建哥儿俩去省城偷偷看王烁到底在干啥。等他们到了王烁家时,发现王烁哪有什么科研项目,反而是自己在家喝茶、画画。从书房到客厅,从地上到墙上,都是一幅幅大小不一的水墨画,主题只有一个:杏花、杏树、杏林,落款是“杏花草堂”主人。

从王烁家回来的时候,村支书抱着一大卷画作。他想,杏花节一定要办,而且要年年办。他跟王贵和王建说,等举办杏花节时,就算捆也要把王烁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