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蒋薇薇 赵芳宁
编者按?
近期出版的《共产党员》杂志(2025年第7期下半月)刊发专题报道《辽宁省营口市:“幸福之城”的“幸福密码”》,聚焦我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强化“家门口”服务综合体等生动实践,高度赞扬覆盖全龄、全域、全场景的幸福网络打造工作。现对这一报道全文转发。
当营口市西市区西环社区评剧团的锣鼓声撞碎晨雾,当老边区向阳社区的“就业宝”屏幕映出求职者圆梦的笑脸,当站前区万有社区的集市欢腾照亮居民的心田……这一幅幅贯穿昼夜的生活图景,正成为营口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2024年以来,营口市以“幸福新社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幸福共“营”党建品牌,将党建触角延伸至城市肌理的每个角落,用“绣花功夫”编织出覆盖全龄、全域、全场景的幸福网络。
从“试点盆景”到“全域风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局面
在老边区路南镇向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一台银灰色的就业自助服务机前,49岁的刘慧大姐手指熟练地在屏幕上滑动,不到10分钟就向3家餐饮企业投递了简历:“以前找工作得跑人才市场,现在在社区就能查岗位,有不懂的地方直接问社区工作人员,非常方便、非常贴心。”
与向阳社区一样,如今,营口市29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完成标准化重建后,群众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000余名涉农劳动力通过社区搭建的“就业桥”实现身份转型。
在西市区适老化试点社区,82岁的独居老人王阿姨足不出户在家中就吃上了社区志愿者送来的食堂热饭热菜。王阿姨逢人便分享自己每天的“小确幸”……类似的幸福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源于营口市“三级联动调研——分类试点——全域推广”的治理逻辑。市、县、街道三级干部深入193个社区调研,用3个月时间收集老书记、物业人员、外卖小哥等群体的1500余条建议,形成涵盖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六大类的24条任务清单。这种“蹲点式”调研催生的6个示范社区,如同6粒种子,在拉练观摩、社区书记大比武等机制推动下,将适老化改造、物业共建等成功经验播撒至全市。
站前区振华社区原书记项莉的抽屉里,锁着一摞工作记录本,上面记录着她近30年社区工作中处理过的“疑难杂症”。如今,这些笔记成了“幸福新社区”建设的“活字典”:“孩子们(年轻社区工作者)来问我怎么调解邻里纠纷,我就告诉他们,‘得把居民当家人’。现在他们的办事效率比我当年挨家敲门高多了。”这种经验的代际传承,让营口市的社区治理更多地保留了“脚沾泥土”的温情。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积分制激活社区“内动力”
“我一共攒了80分,能换两斤鸡蛋或者一次免费理发。”站前区万有社区62岁的赵萍指着“积分存折”高兴地说,“我们单元被评为‘最美楼道’,平时参与志愿服务都有积分入账。”在营口市类似万有社区这样商户资源集聚的社区,“志愿服务+商圈优惠”机制已让7000余人次享受到了互惠服务,签约商户的营业额平均提升15%,许多商户特意将“幸福商圈”的标识贴在了门口:“居民来兑换时总会多买些东西,人气上来了,生意自然好。”
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是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新要求的必然选择。营口市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细文章,无“微”不至推进社区治理,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社区活动从“事不关己”变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从“袖手旁观”变为“积极作为”。例如,老边区向阳社区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员“走街串巷、贴近群众”的优势,引导其化身社区“流动网格员”,在配送过程中随手收集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线索。每上报1条有效线索即可累积“先锋积分”,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培训课程等奖励。(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