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营口日报

润物无声处 文明自成风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明的人”“文明的城”和“清新的蓝”“怡人的绿”一样,都是营口的城市名片。

《辽宁日报》记者 侯悦林

编者按

8月18日,《辽宁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大篇幅报道《润物无声处 文明自成风——营口市开启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新征途》,聚焦我市作为新晋全国文明城市,已开启更为长远的实践征程,高度肯定对同类城市文明创建工作具有示范性。现对这一报道全文转发。

润物无声处,文明自成风。

8月的营口,草木葳蕤,万物竞秀。街道两旁,免费停车位整齐划一;十字路口,“志愿红”与往来行人相映成景;街角公园,人们在绿荫下闲话家常;背街小巷,路灯照亮了夜归人的路……营口这座新晋全国文明城市,16日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号召全市上下以归零心态再出发,开启品质跃升、全域创建的全新实践,迈上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新征途。

2021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伊始,营口在全国地级提名城市中,还是排名倒数的“后进生”。这座城市的“后来居上”之路,为同类城市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文明水平提供了生动范本与深刻启示。

由短期创建向长期涵养转变

今年5月,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名单公布,营口喜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别文明创建新晋数量均为历届最高。

回望来时路,峥嵘岁月稠。从2009年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到2025年捧起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营口人接续奋斗了16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城市在短时间内实现颜值与气质的双重蝶变,营口是如何做到的?

营口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本轮创建之初,营口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搞一阵风式的运动,要久久为功,以细水长流的文明浸润,赢得实至名归的荣誉。

文明,是城市之魂。要让城市文明持续保鲜,关键要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把各县区、各部门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群众广泛发动起来,上下一条心、共下一盘棋。

文明创建,重在顶层设计。成立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总指挥、14位副市级干部任工作组组长、74名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指挥部,9666名包保干部下沉社区,38.5万名志愿者全情奉献,带动全城人共同参与。

文明创建,重在以制度化推动常态化。在全省率先出台《营口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9项城市管理法规,建立常态化巡查、无感化抽查等“十查”机制,形成一套科学完备、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

制度“固根本”、长效“抓落实”、创新“破难题”。营口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让创建过程无感无扰,创建成果有感有获,于“有无”之间尽显城市治理智慧,汇聚起一城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澎湃之力,开启一场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文明变革。

从管理思维向服务理念转变

实现从“追兵”到“标兵”的跨越,需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其核心是从管理思维向服务理念转变,把群众需求当成家事。

面对财力有限的现实,营口一方面将75%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好日子”。另一方面问民需、解民忧,把城市文明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件件民生实事。

辽河文化产业带怎么建?规划草案摆在红旗广场,请全城百姓提意见。老旧小区怎么建?居民说了算。风光小区改造前,社区工作人员挨家征求意见,九成居民不同意拆除楼前配属的仓房,政府顺应民意,重新调整了规划。

在这里,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176个老旧小区改造中新增的每一处无障碍设施,是239条背街小巷整治后亮起的每一盏路灯,是10万个免费停车位带来的每一次便捷出行,是131个口袋公园里人们绽放的每一个笑容……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