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馨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潮中,老边区第一书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协同、多元共治”的治理范式,以组织振兴为抓手,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转化为治理向心力,重塑“法治入心、德治润民、自治有序”的治理生态,系统推进传统治理资源与现代治理体系深度融合,为破解“乡土老边”向“城乡老边”转型中的治理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一、党建铸魂,引领“三治”融合新实践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和“动力源”。通过创新探索“组织根系深扎乡土、先锋力量激活主体、制度创新贯通末梢”的治理新模式,既彰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也为自治筑基、法治固本、德治润心的系统性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前塘旗堡村第一书记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党员先锋岗牵引、乡贤资源反哺、新农人创业带动”立体参与网络,通过支部牵头制定《合作社章程》完善自治规则,党员带头签订《质量承诺书》强化法治意识,乡贤参与修订《村规民约》培育德治土壤,形成“组织引领定方向、契约管理促规范、价值引导树新风”的治理闭环。东台村第一书记打造“党建+公益”共同体,联动企业成立专项基金帮助村留守儿童,探索出“组织搭台、企业注资、乡贤献策、群众受益”的资源整合新路径。北甸子村第一书记建立“红色代办”机制,将低保申请、工伤认定等法治保障服务精准送达困难群众。前石村第一书记主导“党群共治积分制”,通过制定《乡村治理正负面清单》将庭院整治、移风易俗等事务量化赋分,构建“党员示范户先行考评—村民代表会议修订细则—乡风评议会监督落实”的自治体系,实现法治宣传与技能培训同步开展、德治教化与生产发展深度融合。
二、自治筑基,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基层群众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共同事务自主决策、公共问题协同解决的治理形态。前塘旗堡村第一书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民情气象站”,实行网格员“三必到四必访”工作制(突发事件、矛盾纠纷、群众诉求必到;困难家庭、危重病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必访),通过网格员“户户见党员、事事有回音”实现村民诉求“全时响应、全程跟踪”。薄家村第一书记运用“线上议事厅”发动村民参与直播带货,形成“群众提需求—集体定方案—多方抓落实”的自治闭环。小边村第一书记创新“工会+农会”协同自治机制,构建“需求征集—民主协商—精准服务”链条,将夏送清凉物资分配、金秋助学金申领等事项纳入自治议程,实现“田间地头问需—线上平台议事—工会组织落实”的闭环管理。面对2024年汛期极端天气,老爷庙村第一书记建立“受灾户结对帮扶”机制,由党员牵头帮扶孤寡老人,实现“自救”与“互助”双轨并行。后石村第一书记组织党员、村民24小时值守,连夜发动党员加高堤坝堵住河口,成功化解农田淹没危机。西岗子村第一书记成立临时供水管理小组,发动志愿者参与送水车调度与高龄老人帮扶,实现供水保障全覆盖。
三、法治固本,完善现代治理规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老边区第一书记深刻把握法治作为现代治理规则体系核心要素的定位,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将传统治理智慧转化为现代治理规则,构建起“柔性调解为基础、刚性执法为保障、民生法治为支撑”的立体化规则体系,实现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化治理的转型升级。后塘旗堡村第一书记开展“法律援助进乡村”,将赡养法规转化为“孝亲敬老”的乡土话语,为乡村治理注入法治动能。双井子村第一书记开展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村民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实现“调解一案、教育百户”的乘数效应。金屯村第一书记联合交警部门整治交通违法,以刚性执法守护“一老一小”安全,彰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的治理要义。双河村第一书记筹集资金修缮农田作业道2000米,破解运输难题;推动安装16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民生广场,构建居民共管机制,点亮村民“暖心夜生活”。小平山村第一书记建立“政府+社会+专业机构”三位一体救助机制,创新实施“阳光助困”工程,联合企业家商会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匹配42户低保家庭需求。
四、德治润心,赓续乡村文化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基层党组织立足“两个结合”的根本遵循,将文化治理纳入乡村善治体系,构建起“价值引领—记忆传承—人才培育”三位一体的精神重塑机制。前塘旗堡村第一书记推行“乡村记忆修复计划”,组织老党员、老教师编纂方言志、村史等,以“村史展板+文化墙”的形式构建沉浸式乡土教育场景,使乡村文化基因代际相传,彰显党建引领下“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治理效能。城子村第一书记策划四季主题文化盛宴,开展母亲节书画、端午节包粽子等10余场特色活动,组织文艺团体送文化下乡,通过传统节庆的情感联结功能,激活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小桥子村第一书记组建大学生志愿团队打造村级课后学堂,创新“课业辅导+兴趣拓展+亲情连线”三位一体服务模式,为30余户留守学生提供400余课时精准帮扶,既破解农忙季“教育空窗期”,更通过音乐、体育等课程激发成长潜能。老边街道办事处一村第一书记以文明培育与产业振兴双轮驱动,举办生态环境保护讲座普及绿色理念,创新开展“村规民约践行之星”评选激发村民自治热情,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的机制化衔接,大力发展合作社,打造特色白酒品牌,精准对接企业拓宽销路,实现年度营销额40万元。
实践深刻揭示:党建引领绝非单向度的政治嵌入,而是通过组织根系深扎乡土、治理规则贯通末梢、价值纽带浸润人心的三重机制,将党的政治势能转化为治理动能的过程。通过自治筑基构建群众参与的“动力系统”,法治固本锻造规则运行的“稳定框架”,德治润心培育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核”,通过党组织“核心支点”统合,形成相互支撑、动态平衡的治理生态系统,在乡村善治中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老边区路南镇前塘旗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