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齐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是梦想的承载地。其发展的核心,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工作指明方向,强调以人为本,而营口市对“辽河文化产业带”两段道路的命名,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西海岸路”和“老港街”,看似简单的道路命名,实则意义深远。“西海岸路”位于西市区大辽河城市段,全长约18公里,串联起永远角湿地、西炮台遗址、西海岸浴场等文旅点位 ,与营口“夕阳坠海”文旅IP紧密相连,是沿海景观带的核心道路,助力打造城市文旅名片,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优质的休闲体验。“老港街”位于站前区大辽河城市段,横穿营口老港,周边有老港历史遗迹、滨河体育公园等。老港是“百年商埠”历史的重要载体,“老港街”的命名,延续了城市发展脉络,推动老城区功能转型,让人们在日常出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城市更新不是为新而新,归根结底是为了城市中的人,为了贴合人的感受、契合人的需要,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宜居、更美好。让历史遗迹走进现代生活,满足的是人们对城市文明、城市精神的探寻,通过有韵味、有内涵的城市景观、城市建筑,把城市的特质和历史在空间中传承。这两段道路的命名,充分考虑了城市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划,代表我们这座城市不忘历史、开创未来的格局和信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祉。
如今,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反思,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营口市的做法便是一个良好范例。打造口袋公园、改造老旧社区、增加便民设施,则是城市更新的“必修课”。出门见绿地,锻炼有空间,停车不担忧,充电要安全,老楼加电梯,排水不发愁,解决这些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民生之需,就能让人们居住的烦恼再少一点,笑容更多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在城市更新的内容、方式、着力点上,多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就解决什么,多多激发群众智慧、调动群众力量,就能校准城市更新的靶心。
当下,我们更应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征求民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留住记忆;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方沟通协作;居民要增强主人翁意识,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把城市建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需要我们在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上双管齐下,把城市的每一步焕新、每一步发展,都深深打上“人”的烙印。
(作者单位:营口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