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颖 文/摄
当《簪花仕女图》中的唐代仕女迈着优雅步履从画中走出,当《瑞鹤图》里的仙鹤伴着悠扬乐声振翅欲飞,观众席上响起热烈掌声。8月8日晚,我市观众期盼已久的情景剧《古色·国宝辽宁》在营口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这部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策划、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出品的情景剧,以“文艺+文学+文博+文创”的融合创新模式,让17件辽宁馆藏国宝跨越时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穿越博物馆的奇妙对话
为更好地了解这部情景剧的台前幕后故事,记者对该剧总导演马玉丽及主要演员李博进行了采访。“我们想让观众看到,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历史见证者。”马玉丽道出创作初衷。她说,这部剧的核心突破,在于破解了“如何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难题——以青年逛展人墨轩与“玉猪龙”原型的讲解员小龙为线索,跨越时空,让汉字、人物、纹饰从纸绢、画面、器具中“跳脱”到舞台。
在“翰墨沉香”篇章中,开场亮相的男子群舞《逸》以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珍宝《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古诗四帖》为主题。领舞者身着飘逸长袍,动作时而刚劲如利刃出鞘,时而身姿舒展似柔韧柳枝,将王羲之、欧阳询等名家的书法线条化作灵动的肢体语言。舞姿转折间,观众仿佛窥见千年前文人挥毫的气韵。
辽宁歌舞团一级演员李博在剧中饰演《洛神赋图》中的洛神。为还原顾恺之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意境,她不仅翻阅了大量有关《洛神赋》的学术研究资料,还多次到辽宁省博物馆参观,甚至专程前往敦煌参考壁画舞姿。“我们用写意的舞蹈语言,展现洛神与人相遇、相知、爱而不得、回归神性的4个阶段,让观众看懂画里的深情。”李博对记者说。
这种“活化”并非凭空想象。据介绍,主创团队将17件文物按书法、绘画、器物科学分类,通过“翰墨沉香”“丹青雅尚”“律吕幽然”“器象华光”4个主题篇章共10个单体节目呈现,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借助舞蹈、器乐、情景诗朗诵等艺术形式,让文物绽放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打造沉浸式文化盛宴
走进剧场,观众首先被眼前的“山河长卷”所震撼——舞台上,自动数控编程系统操控着景片升降、移动、组合,时而化作层峦叠嶂的群山,时而变作奔流不息的长河,17件国宝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星辰,在光影中流转。这是主创团队为观众打造的“时空胶囊”,用科技让历史场景“可视化”。
据了解,灯光设计暗藏的“文物色谱玄机”更令人称奇。技术团队从17件国宝中提取数十种中国传统色,通过全光谱光源精准还原:《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朱颜酡”腮红成为视觉主色调,唐代绢画的“天水碧”化作背景晕染,辽三彩的三色釉则随剧情变幻为动态光效。“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就是文物在历史中本来的样子。”马玉丽说。
服装设计以文物元素为灵感,高度还原文物样貌。音乐创作融合古调、吟唱与数字特效,形成古朴与时尚并存的独特风格。主创团队表示:“我们追求每一帧画面都能成为观众的文化记忆点。”
这种“科技+美学”的融合,让观众沉浸在“触摸历史”的体验中。市民刘晓玉带着四年级的女儿来看演出,散场后仍意犹未尽:“《簪花仕女图》里的仕女穿着华丽的衣裳,迈着轻巧的舞步,像从画里飘下来的一样!我们仿佛真的走进了博物馆,和千年前的文化对话。”
市民丁晓鹏表示,得知情景剧《古色·国宝辽宁》全国巡演首站在营口演出,便立即买了票,“这样高水准的演出能在家门口看到,机会太难得了。”剧中以《瑞鹤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演员们身着白衣,裙袂飘飘,用灵动的舞姿模仿仙鹤展翅、翱翔、降落,将画中群鹤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他印象深刻,“仿佛看到了古人笔下的那一幕祥瑞。”
市民陈先生一家4口来观看演出,10岁的儿子陈梓铭说:“看后只想用‘震撼’两个字来表达心情。”
从舞台到生活的文化延伸
演出结束后,剧场大厅的科普文创区依旧人头攒动。这里摆放的文创产品,是剧目的另一种表达:国宝钥匙扣、“瑞鹤书签”、文物造型的开瓶器、特色古风香膏等,都源自剧中文物的“气质”。更特别的是,部分文创内置智能芯片,通过 NFC 技术就能解锁剧中片段、文物知识与幕后故事,实现“科技+文化”的互动融合。
“我们想让文化不止停留在剧场里。”马玉丽介绍,这种“台前观演+幕后互动”的模式,构建了“艺术欣赏—文化消费—粉丝社交”的复合型场景。主演签售环节中,李博等演员与观众交流角色背后的故事,不少观众带着剧中的文创来找演员签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社交圈。
营口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高菲说:“《古色·国宝辽宁》首演落地营口,不仅为剧院引进了高水准的文化演出资源,更显著提升了我市的城市文化形象。”她表示,此次演出既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也吸引了外地文化爱好者前来观演,这为我市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增添了底气与可能性。演出信息发布后,市民反响热烈,门票通过各种渠道很快售罄。
让辽宁国宝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选择营口作为全国巡演首站,马玉丽有特别的考量:“营口是辽河流域文化的重要节点,这里的观众对辽地历史有天然的亲近感。”演出现场,观众掌声数十次响起,证明这场演出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良好开端。
据悉,从营口出发,剧组将陆续前往泉州、莆田、福州、广州、深圳、北京等城市,并赴新疆塔城进行文化交流。“全国巡演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辽宁的文化底蕴。”马玉丽说,辽宁省博物馆许多馆藏国宝受限于保护和展览条件,多数人难见全貌,“现在,我们把它们‘搬’上舞台,让全国观众都能感受辽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底蕴。”
这17件文物中,既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精品;还有唐代《簪花仕女图》,展现着盛唐气象。它们是5000年文明的“亲历者”,而巡演则让它们成为“文化使者”。
从舞台上的文物活化,到文创中的科技互动,再到全国巡演的文化传播,《古色·国宝辽宁》正在书写传统文化创新的“辽宁答案”。当巡演大幕在全国拉开,这些跨越千年的国宝,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成为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本版照片为现场演出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