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仲属宁 文/摄
排水管网改造现场,机器轰鸣的施工现场与汛期防汛的紧张节奏交织。作为2025年民生实事的核心工程,全市排水管网改造项目自今年4月3日开工以来,已完成第一阶段13公里管线改造任务,当前工程进入中期攻坚阶段。市住建局围绕“安全度汛、民生优先、效率提升”的工作目标,敲定第二、三阶段施工计划,通过多部门联动、专家论证护航等有效举措,确保35.47公里改造管线年底前全线竣工。
首战告捷:筑牢汛期排水“基础桩”
4月至7月上旬,第一阶段改造聚焦北部城区8条道路17段关键节点,完成13公里排水管线施工,占工程总量的36.58%。新华路泵站、十四泵站汇水区域的首批改造路段提前投用,在入汛首场强降雨中,周边小区积水消退时间较往年缩短40%,初步显现“雨停路净”的改造成效。
“这13公里是‘毛细血管’的关键段。”市住建局项目负责人介绍,首批改造优先解决了20处历史积水点,清华路沿线等老旧片区的居民感受尤为明显。7月5日降雨期间,改造后的智发街雨水井排量提升至每秒1.2立方米,较改造前翻倍,有效避免了往年“雨中看海”的窘境。
中期攻坚:多维度考量下的施工布局
进入主汛期,第二阶段8条道路9段、8.45公里的施工计划更显精细。这份计划背后,是对防汛安全、校园通行、交通疏导等多重民生需求的统筹。
为守护汛期排水安全,施工优先选择镜湖西路、新华路等排水末端区域。这些路段处于泵站收水系统末端,施工对整体排水功能影响较小。如镜湖西路(东海大街—海澜街)连接新东海大街管网,改造期间可通过临时管网分流,确保民兴河沿岸排水畅通。
暑期成为校园周边施工的“黄金窗口期”。清华路、福生路等路段涉及6所学校,趁暑假施工可避开开学后学生通行高峰。“健康小学门口的福生路,往年放学时堵车半小时是常态,现在封闭施工,9月初开学前就能恢复通行。”施工单位负责人指着围挡上的工期公示牌说。
合力护航:论证先行筑牢施工安全线
“汛期施工,安全是底线。”7月以来,市住建局接连组织部门协调会与专家论证会,为施工计划“把脉问诊”。
7月9日,市委宣传部、市水利局、市教育局等多部门专题论证,形成“施工不影响开学、交通尽量少扰民”的共识。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提出的路段调整建议被部分采纳,确保学府路等主干道延后至第三阶段施工;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舆情预案,提前3天公布绕行路线,通过FM95.1营口交通文艺广播实时播报路况。
7月11日专家论证会上,来自各部门的技术人员与排水专家逐路段审核应急预案。针对新华路施工可能出现的降雨积水风险,专家建议增设3台应急抽水泵,每小时抽排能力不低于500立方米,这一方案被纳入施工组织设计。
阶段部署:分秒必争推进工程节点
第二阶段施工已于7月下旬全面展开,至9月17日结束。9条路段按“分批开工、同步推进”原则,聚焦校园周边与排水末端:7月29日起,清华路(东海大街—青花大街)、智胜街等4条涉校路段率先启动,确保9月7日前完工,赶在中小学开学前恢复通行;镜湖西路、新华路等防汛重点路段延续至9月17日,预留充足时间完成管网衔接。
第三阶段将从9月1日持续至11月15日,攻坚11条道路14段、14.42公里管线,同步启动3个新项目的14条道路施工。届时,清华路(新兴大街—辽河大街)、市府路西侧等南北主干道将纳入改造,与前两阶段工程形成“网状贯通”。
民生为本:全程守护群众出行便利
“施工不能只算进度账,更要算民生账。”在福生路施工现场,公示牌上不仅有工期表,还有项目负责人电话与便民措施清单,这是市住建局推出的“透明施工”举措之一。
工程期间,全市将通过“三公开一联动”减少扰民:官方平台每日更新施工进展,封闭路段提前张贴告知书,向周边商户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12345热线与施工指挥部建立直连机制,投诉响应时间压缩至2小时内。目前,体育路、智发街等路段已预留人行通道,保障居民日常出行。
从辽河岸边到辽东湾畔,排水管网改造重塑城市的循环系统。随着中期攻坚的推进,这座城市正以更扎实的基础设施、更精细的治理能力,迎接汛期考验与民生期待,让“雨季不看海 出行更顺畅”的愿景尽快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