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绍荣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尘封多年的一封家书,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1937年写给母亲的信。通过阅读这封家书,我深深理解了作者因国事而忧恨重重,又因惦念家人安危而焦虑的心情,加深了我对先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鲜活印象,提升了对信仰和使命可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认知。这封兼具时代印记与个人情感的家书,诠释出抗日英雄内心的价值追求。
信中说:“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希望用洪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一切苦难的人们。但,妈妈,我常感到自己能力的薄弱和实际生活的缺乏,虽然有时站立在整千整万的民众面前,领导着他们高歌,但有时我总有战栗,因为我往往不能克服自己的情绪,又想到遥远的妈妈了!
我很希望妈妈放心,这次抗战必定能得到胜利,只要能长期抵抗下去。但在英勇的抗战当中,我们得要忍耐,把最伟大的爱贡献给国家,把最宝贵的时光和精神都花在民族的斗争里!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希望所有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勇敢地向前,每一个国民都贡献自己纯洁的爱国心,同心合力在民族斗争中建立一个新中国。”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曾为全民族抗战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不朽杰作。冼星海经历了从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冼星海跟随上海抗日演剧团奔赴敌后,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抗日救亡。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大批抗战歌曲,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线。
不幸的是,一生在贫困中饱受苦难的母亲黄苏英未能等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便孤苦伶仃地带着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与惆怅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仍念念不忘儿子,还留下了两包东西,里面是星海的两支钢笔和大量音乐作品的手稿。
在艰难困苦、随时面临牺牲的岁月里,革命家书展现了危难之际家与国的情感交融、得失取舍。对希望和革命事业成功的追求,铸起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魂,树立起国家和民族的神圣尊严。
革命先烈宁死不屈、勇往直前的力量从哪里来?看完这封家书,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母亲培养的初心觉醒、投身革命的组织引导、坚定的信仰以及使命担当中来。有句口号说得好:“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享受着和平与幸福,更要把爱国作为人生底色,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