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上聘”到“云带岗” 政策组合拳稳就业
日期:08-11
本报记者 刘 征 见习记者 梁睿珈
从“降、缓、返、补”系列政策精准“滴灌”,到企业师徒制打造人才“蓄水池”,再到校企“四对接”构建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面对经济转型期的就业大考,我市人社部门通过靶向施策、资源扩容、能力提升等举措,为全市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08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007人,同比增幅分别达3.33%和24.07%。
在西市区创新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求职者可以通过扫描自助服务一体机上的二维码获取我市2200余家企业发布的9000余个招聘信息。这种集政策传达与岗位信息于一体的家门口服务站可以同时降低供求双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今年4月,市民贾莉莉通过位于康宁小区门口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找了一份心仪的工作,从扫码查找信息到顺利入职,只用了1天时间。这让贾莉莉感觉到“真是方便太多了”,因为以前找工作需要到人力资源市场,现在下楼走几步就能看到招聘信息,还有工作人员一对一的帮助。
除了线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码上聘”,线上“就业云”平台的“云带岗”和“营就业”微信小程序也是我市人社部门不断将就业服务端口前移的具体举措。截至6月末,“就业云”累计开展就业直播213场,覆盖企业6628家次,提供岗位5.2万个次,观看量达126.2万人次;实现精准就业服务1.7万人次,促成就业意向5168人次。“营就业”微信小程序注册人数突破4万人次。
市人力资源和就业事务中心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市人社部门坚持就业工作“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上不断扩大就业服务的覆盖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加速构建“三位一体”智能就业服务体系。线下,打造市区有网、县区有场、社区有站、小区有点的公共就业服务格局。年底前,全市的“舒心就业”服务站将建成60个以上。
在布局就业服务最前端的背后,是一套“降、缓、返、补”政策体系的强力支撑。(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