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录音,四年来,一直保存在我的手机、U盘、电脑里。三重保险,只为让音频里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带着温度的声音,即便时光流逝,也依然温暖如初。
母亲走后的日子,我在微信里打开和母亲的对话框。母亲不会打字,但是会发语音和表情,OK、开心、再见这些表情,母亲都驾驭得很好。母亲发的更多的是语音,我总是打开那些语音,一遍一遍地听,五秒、十秒,二十六秒……仿佛母亲还在我的身边。
手机屏幕向下划,原来微信并不能保存所有语音记录,我发现近一年的对话里有些语音打不开了。忽然,我害怕另一种失去,那些曾经没有耐心面对的唠叨、那些曾经以为毫无营养的关心、那些未曾在意的千篇一律的牵挂……忽然间,我都想留住,留住这个世界上那份已经消失的爱。
我用另一个手机打开录音功能,从能打开的语音开始,将母亲的每一句话录下来,几百条语音碎片汇聚成一段音频,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从此,母爱一直都在。
“你端午节一个人在海南过吗?能不能赶回来,粽子买了吗……芳,下大雨了,你回家了吗?下大雨了,你到家了吗?药我吃了,现在好多了,你爸在给我榨果汁,一个梨、一个苹果,很好喝,你买的梨……不用买,吃的过来,你姐买的还有很多没吃完……今天我的胃好多了,家里有你爸种的茄子,还有玉米,你来拿点儿吃……你放心,今天舒服多了,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母亲的语音片段里,偶尔有父亲的旁白:“不错,你妈妈今天感觉很好……你妈把茄子和玉米挑好的给你装袋子里啦……”
这是最强的催泪弹,母亲的声音萦绕了整个世界:快乐的、担忧的、心疼的、坚强的……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美的声音,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疼爱我的人!
母亲喜欢散步,即便是重病住院的日子,她依然要在医院的走廊里走上几个来回。她总是说自己的微信步数还不到五千步,于是,她强撑着要补上剩下的步数。后来,母亲走不动了,我用轮椅推着她去看病房外面的世界。那时,母亲已经不再提微信步数了,母亲的微信步数从两万多到一万多,从一万多到五六千,到五六百,到零。
母亲走后,一直用老年机的父亲开始使用母亲的智能手机。姐姐和我从最简单的功能开始,一遍又一遍教父亲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使用微信。他总是忘了怎样发送语音,怎样在对话框里打字,怎样发送各种表情,怎样进同学群、老乡群。
父亲像个好学的孩子,在一遍遍忘记之后会一遍遍再问,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遍教我加减乘除,讲解周长与面积。年近九旬的父亲执着地学习着,他沿用了母亲的微信,学会了点赞、评论,学会了转发文章,经常发一些“鸡汤”给我和姐姐,比如“诺贝尔医学奖的健康忠告”,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长寿秘诀”。
父亲学会了发早安图片,学会了发朋友圈,还学会了发语音和视频……我看到父亲的微信步数每天都在两万和一万之间,我仿佛看见父亲带着母亲的眷恋在努力生活!
想起我曾经在南门桥上拍的一张照片,那是我去父母家时,在离家不远的南门桥上偶遇父亲牵着母亲的手,母亲另一只手拿着蒲扇,边走边摇,我悄悄跟在他们身后拍下了这一幕。我相信,母亲的表情一定是幸福的、惬意的,就像那次我带父母游览中山陵,长青的松柏树下,父亲也是这样牵着母亲的手,他像一名战士、一个保镖,在他的眼里、心里装着的都是母亲。照片里,母亲眼里有光、脸上有笑,那神情有少女般的娇羞与甜蜜。
当年,刚刚呱呱落地的母亲被送到父亲家,那一年父亲八岁。身为千金小姐的母亲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些许庇护。然而,一场变故让母亲再也回不去曾经的家,奶奶也从奶妈变成了养母,直到母亲长大,直到身为长子的父亲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龄,奶奶又从养母变成了婆婆。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无所不能,养猪、养鸡、挑水、种菜,洗衣、做饭、纳鞋底、做衣裳……十几年间,父亲在离家几十里的农科所上班,家里所有的家务几乎都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曾经,母亲几次累得晕倒后,自己慢慢醒来,又继续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就这样,母亲含辛茹苦撑起这个家,和父亲一起走过银婚、珍珠婚、宝石婚,在父母的金婚庆典上,我们几个儿女的致辞让父母一度哽咽。
父亲喜欢舞文弄墨,他耗时两年完成了回忆录《情忆难忘》,从父亲的爷爷开始,记录了生活的起起伏伏,记录了农业大学毕业的父亲用赤脚丈量的农田,记录了垄上田间每一粒稻谷成长的科研成果,记录了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面貌。母亲说,父亲把自己关在楼上的房间里码字,时而泪流满面,时而开怀大笑,专注的时候喊他吃饭,他都听不见。回忆录分两部分,“情忆篇”是关于家史,从父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父亲在庐山疗养的习作诗选,到父亲的母亲百岁生日庆典,再到父亲大学同学五十年聚会。“难忘篇”是父亲上山下乡的工作经历,从花桥、宗儒、黄柏、张家畈到大林坝、屏山前,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启程,到搞科学实验,温室无土育秧全区扬名。回忆录的封面,是父母在井冈山红旗下的合影,右上角一枝红梅,那是母亲名字里的“梅”,镶嵌在父亲一生的挚爱中。
近两百页的回忆录里,承载了父亲一生的爱恨情仇。第六十一页是父亲写的钻石婚絮语,那是二〇二〇年四月,距离父母钻石婚纪念日还有一年多。可是母亲病了,父亲写下了这篇絮语,回忆和母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的七十余年的情感;回忆婚后八年的牛郎织女生活,母亲背井离乡,跟随父亲上山下乡,一片瓦、一块砖、一根木头地拼凑起一个家。为和母亲奔赴钻石婚,父亲吹响进军号,他在母亲的病榻前紧握母亲的手,他是多想携母亲的手走进钻石婚的殿堂。可是,那年十月,母亲走了,钻石婚絮语永远留在了回忆录里,钻石婚的遗憾也永远留在了父亲的心里。
父亲的回忆录珍藏在书柜里,和回忆录一起珍藏的还有当年的全家福照片。那是我孩提时的全家福,那张照片是黑白色的。那时,父母还满头青丝,我和哥哥姐姐的脸上还满是稚气,我的马尾辫上还别着母亲用布头做的发饰。长大后的我们也都有了孩子,彩色的全家福装满了岁月静好,承载着美满幸福。后来的我们依然还照全家福,即便爱着的人已经缺席,我们的爱依然继续!
一本回忆录、一段录音、一张张全家福……我生命中值得珍藏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那件蕾丝衬衫,那是母亲随姐姐去北京旅游时给我买的,也是母亲给我买的最后一件衣裳。三十多年了,蕾丝已经脱落,衣裳的色泽也不再亮丽,可是我一直不愿舍弃;还有儿子在幼儿园画的画,儿子长大后在部队里寄来的第一封家书和身着戎装的照片……这些都是我心头永远不会冷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