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大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进一步发展,半岛晨报与大连教育学院联合开展了“以劳育人·大连市中小学特色劳动教育展示活动”。多年来,大连市中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涌现出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现在,我们继续走进这些学校,感受他们的教育成果。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第三中学 以科创为主线的劳动教育实践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第三中学始终坚持“以劳促育”,通过对教育诸要素——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探索出一种符合实际的劳动教育发展模式。 学校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构建起“1+3+X”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是指以“劳动科创”为主线;“3”是指“园艺种植体验”“家校生活融合”“校外基地活动”三大劳动特色课程群;“X”是指以“理念引领更新、课程建设优化、实践活动淬炼、三类课程渗透、多元评价支撑”为主,辐射学校各项工作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学校一直秉承“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空间,是学生劳动教育最好的启蒙地”的理念。不仅为学生提供“家庭劳动清单”,还将学生的家庭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力求校内外劳动的延续性。 【校长说】 顾元彩:以劳促育,有效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第三中学根据各年级各学段特色,合理安排劳动课程的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劳”有“育”,渗透对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使劳动切实回归育人本质属性。 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因地制宜,注重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坚持开展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劳动中了解真实的职业劳动,体会各种工作的快乐和辛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各种劳动技能,等于掌握了生活的核心能力,这是一种实践智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以项目化学习助推“科学劳动”特色发展 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从真实驱动问题出发,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奔赴一场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旅:五年级蘑菇种植和杂志制作项目、六年级传统木工项目、七年级智能家居物理衔接项目、八年级校园中物理现象项目、九年级护唇膏制作项目等等,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学生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流程。 学校在保证各年级每周一节劳动课基础上,五月份单独设计劳动周活动课程,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五大文化节日中融合其他学科开展劳动教育课。在“科学劳动”实践中,学生收获的是完整的劳动探究体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更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昂扬的精神状态。 学校还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劳动科创节等活动,让劳动教育有机存在于儿童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并通过打造多种活动,让学生的劳动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 【校长说】 姜惠清:注重孩子们的劳动感受和劳动过程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打造上善文化、构建“五育融合”的阶梯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向上向善品质的中小学生。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打通和学段衔接优势,以“一个原点、两个重点、三个学段、四个维度”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新思路,把学生当作真正的生命体,注重孩子们的劳动感受和劳动过程。 学校在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中提炼出“科学劳动”理念,以此作为劳动教育特色实施核心。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脉络,以信息技术手段和项目化实践为支撑,同时融入职业体验,结合大连地域特色及学生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劳动教育与农耕文化的融合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努力打造劳动教育品牌。学校根植农耕文化,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劳动教育平台,提供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和自主劳动的机会,在不断地亲历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师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劳动教育的意义。 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牵头,负责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同;成立劳动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全面推进,构建起“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学校制定了“劳动课程学科渗透实行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劳动教育。 学校还开发了“劳动+农耕文化”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建立了校内“农耕文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未来,学校将继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全力深耕“农耕文化”特色品牌,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校长说】 于海洋:精筑农耕教育之路 广育劳动智慧人才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匠心独运,全力打造“农耕文化”特色,精心创建“一强化两融合三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几年来,学校多措并举,着重加强劳动师资培养,积极开展劳动观教育,大力建设校园劳动基地,有序推进家庭和社会劳动实践。这些举措搭建起了优质的劳动教育平台,不仅拓宽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养的渠道,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师生深度领悟劳动教育的真谛。 扎实且丰富的校园劳动课成为学生的“减负良方”,让他们在实践与体验中真切理解知识的内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劳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增长智慧,收获满满。 沙河口区中心小学 劳动课程励心智,实践赋能促成长 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在百年传承与发展中,铸就了“崇文教育”风貌。学校把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养德、自主尚美、自主健体、自主立行的“五自”学生作为育人目标,弘扬“做最好的我”学校精神,确立“劳而获,创而活”劳动教育思想,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校结合“崇文”教育办学特色,创新“劳获”教育,构建“三类九课”劳动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中丰富了趣味,提升了艺味,体验到了农味。学校坚持把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开展了跨学科整合的项目学习、课题研究的社团学习、跨年级多样化的主题学习、人文科技结合的创意学习、分享成果的综合学习,丰富了“崇文教育”内涵,为劳动教育增添新途径。 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沉淀了学校丰厚的文化内涵,打造了劳动教育的鲜明特色。未来,学校将扎根本土,进一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掌握本领,提升心智,健康成长。 【校长说】 孔昭娟:不断丰富劳动课程内容,为孩子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沙河口区中心小学确立了“劳而获,创而活”劳动教育理念,以课程为突破口,建立了“三类九课”劳动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学校搭建职业体验岗,建立了十余种真实职业体验,走进博物馆、社区、交警大队……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体验劳动的乐趣。学校承办了全国劳动教育现场会,成为辽宁省第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的事情主动做,社会的事情志愿做”,劳动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拥有了自我服务能力,密切了家校关系,提升了“崇文教育”内涵,人人争做最好的我,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李洪波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