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半岛晨报

首位戴眼镜上太空的他,什么来头?

日期:05-30
字号:
版面:A10版: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瞄准5月30日9时31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看到公布的乘组照片,有网友眼尖地发现,航天员也可以戴眼镜了?这位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他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这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载荷专家的“首秀”。
经过重重筛选成为首批载荷专家   经受两年多严格训练
为满足工程任务需要,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1986年出生的桂海潮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目前任该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当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当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记者在对他的采访中感受到,专业、细致、自信,是他的最大特质。
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桂海潮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课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尽管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优秀,但要完成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沙漠野外生存训练需要独立生存两天并完成规定任务;在狭小密闭环境当中进行了72小时的睡眠剥夺实验,要保证自己不要睡着,同时心理和情绪状态要稳定;水下部分的训练有作业技能、操作技能、出舱程序等。”
近20年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   曾发表20篇SCI论文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他的航天理想源于中学时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还是高二学生的桂海潮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
两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那一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本科期间,他的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并于2014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同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读博期间,桂海潮下足功夫研究基础理论,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博士期间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随后,桂海潮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宇航学院工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执行此次飞天任务提供了直接支撑。
从追梦人到圆梦人
在周围人眼中,桂海潮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很少被负面情绪侵扰。面对有很多技术难点的科研项目,桂海潮“很少瞻前顾后”,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北航任教以来,桂海潮共指导了1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名已经顺利毕业。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在航天员见面会上,桂海潮这样向大家介绍了一位特殊的“哨兵”:“在航天员大队的门口,有一位特殊而神圣的‘哨兵’,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它都矗立在那里。它就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8个大字。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报名
“我在国外学习交流期间,2016年的时候恰好赶上国外有一批宇航员的招募,当时我听到了就在想,要是我们国家也能把航天员的招聘面向社会人员开放那该多好,没想到一转眼,回来刚工作半年就收到这么一个消息,所以报名的时候是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就向我们学院的人事老师报名了。”
选拔
“我们载荷专家选拔的时候通过的测试是6个G的超重,但是最终的训练目标是要达到8个G,刚入队的测评当中,呼吸对抗的动作也不是很在节奏。另外一个项目是转椅,每一次做完转椅科目以后,走路都感觉天旋地转的。通过请教教员,找经验,在每一次体训课之后都安排了一些自己的加练,学习飞行员他们训练的一些方式,增加自己前庭的耐受性。到今年测试的时候,达到了一级的水平。”
期待
“到今天为止,我觉得从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进入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在太空这样一个独特、神秘的环境里,我特别想把这一次的任务当成一个发现之旅。再有就是太空是这么美丽的观景平台,可以看一看我们地球,看看山川、看看海洋、看看星空。我期待能够在这样壮美的环境当中放飞自己的思绪,畅想任何可以想象的东西。”

    ■相关链接
未来还会有更多载荷专家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活动的深入,空间科技活动越来越专门化,载荷专家应运而生。
1964年前苏联“上升1号”飞船上,费奥克蒂斯托夫成为第一位有效载荷专家。他是一位航天设计师,参加这次飞行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飞船太空飞行的实际考察。
1972年,美国   “阿波罗17号”登月飞行的航天员施密特,是第一位真正的载荷专家,他是职业地质学家,在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方面的优势远胜于其他航天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空间站的出现,为开展长期、可动态调整的研究任务提供了可能。
2011年进入运营期后,参与空间站任务的载荷专家担负了专业性空间研究项目的具体实施,比如空间生物学、物理学等专业性项目以及部分新技术验证项目,并在必要时指导飞行工程师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随着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为满足工程任务需要,2020年底选拔的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18名航天员中有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
2022年9月,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全面启动,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7至8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共5至6名。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100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阶段。

    ■科普帖
近视也可以“飞天”吗?
大家可能会发现,载荷专家桂海潮佩戴着眼镜,这也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近视也可以“飞天”吗?答案就藏在不断发展的航天事业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曾表示,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变得越来越科学了。“以前的选拔标准比较单一,航天员既是驾驶员,也是工程师。随着工程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实验越来越专业,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有所不同,驾驶员和工程师的标准有了区分,高度近视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视还是可以的。我们现在招了几个载荷专家,有好几个也是戴着眼镜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要求空间站在轨航天员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越来越专业。针对工程发展的新要求,相应地在对第四批航天员的岗位类型、专业要求和身体条件要求方面,都给予了更为细化的设计。依据其类型和承担任务的不同,对选拔标准设置了不同的要求,同时也扩展了选拔的范围。比如在第四批航天员中担任载荷专家序列的航天员,就面向大学、科研机构及从事太空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多行业人员开放。同时允许他们的身体条件比飞船驾驶员和飞船工程师要低一些,低度近视也被纳入可接受的范畴。   图文综合央视新闻、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