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各种细菌及病毒也接踵而来。记者了解到,最近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发烧、咽痛的孩子明显增多,其中有一部分患儿发热咽痛后,周身出现散在皮疹,最后被诊断为猩红热。什么是猩红热?该怎样防治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于晓辉主任做了详细解答。
猩红热青睐3—7岁儿童
于晓辉主任介绍,猩红热是一种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多见于3~7岁儿童。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带菌者和不典型病例为主要传染源。皮肤脱屑本身没有传染性,直接传播机会较少。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2~3天,短者1天,长者5~6天。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可达2天。起病急,以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咽痛为主。婴儿起病时可有烦躁或惊厥。检查可见咽部炎症,轻者仅咽部或扁桃体充血,重者咽及软腭有脓性渗出物和点状红疹或出血性红疹。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出疹期出疹多见于发病1~2天后。皮疹从耳后、颈及上胸部,迅速波及躯干及上肢,最后到下肢。皮疹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点状红色皮疹,高出皮面,有痒感,以手按压则红色可暂时消退数秒钟,出现苍白的手印。
如何预防猩红热?于晓辉主任表示,猩红热是一种没有疫苗来预防的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就可以传播,小孩儿多发。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多吃水果蔬菜,多运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是预防的根本。外出注意佩戴口罩。同时,做好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当进入猩红热高发季节时,特别是接触猩红热的患者,或者是病毒携带者,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红疹,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做好生活护理可减轻不适感
于晓辉主任提示,孩子出现猩红热,家长无需过度惊慌,要保证给孩子供给充分的营养、热量。发热、咽痛期间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较大儿童可用温盐水漱口。
高热患儿,应使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及时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要做好护理,经常通风,每天开窗换气,可在早中晚各开窗一次,最好多于三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热剂,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或用温盐水漱口。咽痛明显时给予富有营养、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干、硬食物。给孩子足够的休息时间,指导患儿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疼痛,如听音乐、看电视等。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尽量避免患儿抓伤皮肤引起继发感染。沐浴时避免水温过高,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液,以免加重皮肤瘙痒感。诊断后及时隔离,隔离期限至少为1周。病情轻不需住院的患儿,尽可能在家隔离治疗。最好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解除隔离。孩子的餐具需要每天消毒,用开水煮沸,持续5分钟。当孩子病情康复后,要做一次全面的消毒,包括家具、衣物、玩具等等,床褥应在太阳底下进行暴晒。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