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个以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持续推动市中心医院整体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年底前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5个、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70家……4月25日,我市召开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抓好新冠“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按照“严格的防、精准的控、有效的治、全员的管”的工作思路,坚持“境外封住、冷链守住、域外把住、常态管住”的工作原则,及时、快速、有序开展各项疫情应急处置,在抗疫斗争的每个阶段都实现了既定目标。
今年,我市将全力抓好新冠“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高度关注新冠感染过峰后抗体减弱引发的第二轮感染风险,做好各项准备和应对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科学谋划疫苗接种工作,促进应接人群接种率持续提升,继续加强医疗物资保障,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尤其是加强农村地区物资保障。
同时,全力做好预防为先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成立公共卫生研究院、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流感病毒变异监测及防控,做好环境健康、学校卫生、免疫接种等工作。
全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近年来,我市实施重点专科“登峰计划”,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器官移植、肿瘤及脑卒中综合防治、机器人手术等领域处于东北领先水平,累计开展新技术232项,新增发明专利24项,实现大病不出市。
今年,我市将加大对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常态化制度化。
同时,推动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提质增效,新增2个以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持续推动市中心医院整体改造提升项目、市二院新院区项目、新建市血液中心项目、市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市三院院区改造、老妇产院区搬迁改造前期论证等重点项目。推动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在甘井子区大连湾、高新区增加急救分站。
家庭医生签约升级包服务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推进卫生健康“强基行动”,在6个涉农地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10个社区医院基本建成,累计35个乡镇卫生院达到建强标准,471个村卫生室完成建强任务。注册全科医生3321人,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4.4人,位居省内前列。
今年,我市将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建强县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中心”。继续实施“强基行动”。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利用三年时间,建设15-20个乡镇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建立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参与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家庭医生签约升级包服务社区覆盖率达到100%,重点人群覆盖率达80%以上。2023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89元。
年底前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5个
我市从提高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出发,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西岗区香炉礁街道香川社区等6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妇幼健康服务孕优婚检、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筛查等项目实现提质扩面,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进一步加强。创建评选普惠示范性托育机构15个,千人口托位数2.3个。
今年,我市将实施积极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推动出台育儿补贴等政策。继续开展普惠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活动,年底前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5个。实施老年心理关爱、口腔健康、营养改善、痴呆防治四项行动,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70家,创建5家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启动安宁疗护多病种试点工作,优化升级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确保婚前医学检查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80%以上,产前筛查率达到7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听力障碍筛查率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分别达到98%、98%和95%以上。健全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确保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9/10万、2.8‰、3‰和4‰以下。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 实习生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