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引发热议,话题冲上热搜。据报道,在云南丽江,有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如今,由于信息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这个字,给村民带来了种种不便,只能改姓“鸭”。记者采访到两位鸭姓村民,对方表示情况属实。
电脑里没这个字系统识别不了
据了解,nià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由于当前的电脑系统无法识别,nià姓村民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只好将这个字拆开,分为“鸟”和“甲”二字,从而组成了鸭子的“鸭”。
“因为电脑里没这个字,系统它识别不了。”52岁的村民鸭新贵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你不改,出门不方便,坐火车坐飞机,啥票都买不了。”至于是谁最先提出将nià写成鸭,他并不清楚。
40多岁的村民鸭正高回忆,“我十年前老身份证上还是nià,后来想办个摩托车证件,发现这个字电脑上找不到,就改成了鸭。”直到现在,他还留着原来手写名字的身份证,“我们村里姓nià的都改成鸭了。遗憾也没有用,不改就没法外出,飞机票买不了,甚至卡里的钱都没法提现。”
期待找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
小时候,鸭正高听村里长辈讲过关于nià的来源。“老一辈讲,我们的姓氏源于对鸟的崇拜,可能跟打猎有些关系。”他透露,由于“鸭”姓无法寄托传统nià姓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小孩出生后基本都跟妈妈姓。”鸭正高的孩子,就随了母姓。
鸭正高也曾跟几位好友讨论过nià的问题,“还是想回归nià姓,不能丢掉老祖宗传承的宝贵姓氏。但我们也不知道去哪里反映,找不到正确的渠道。”得知全村改姓一事登上热搜,鸭正高有些欣喜:“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问题,也许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全村被迫改姓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不少网友建议更新系统。有网友留言:“罕见字生僻字就是这么消失的。在信息化社会,如果不更改系统,这个字就找不到,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此一来,只能改,但这种全村集体改姓的,真的很少见,也真的不应该。姓氏是自古传下来的,是一种血脉和文化的传承。如今这种传承被信息化生生切断了,这确实是不应该啊!希望能够引起系统工作人员的重视,解决系统问题,将这个字录入进去,让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央媒发声
留下生僻字,方能传承文化根脉
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有一个村民群体姓“nià”。
由于在电脑信息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该字,村民办证、出行等面临诸多不便,只能改姓“鸭”。这一情况近日引发社会关注。
姓氏关乎根脉,其一是宗族的血脉,其二是传统的文脉。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个姓氏,标记着一个人“从哪里来”。人们对姓氏的传承,普遍都遵照原字、原音、原意。电脑信息系统打不出生僻字,导致村民被迫改姓,这是技术的漏洞,应通过有效办法加以解决,简单用其他字代替,不仅没有充分体现为民利民的态度,还可能会对一个群体造成情感困扰。
近年来,因系统原因被迫改姓的案例还有不少。据媒体报道,山东菏泽高庄村有上百人姓“三(上)且(下)”(音同“陕”),由于姓氏生僻,电脑输入法打不出,村民们申请入学、银行开户、办理证件都十分麻烦,有村民无奈之下只能取近音字,一家分成姓“冼”和姓“显”。
姓氏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代表着血脉相连和亲情传承,是每个人寻根溯源、不忘祖宗的重要依据。姓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标本、“活化石”。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代表着特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透过姓氏文化,可以溯源而上探寻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生僻姓氏,往往蕴藏着特殊历史、特殊含义。如果一个个生僻姓氏在信息化时代凋零,中国姓氏文化“大花园”便会失色几分,不免令人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除了生僻姓氏,还有一些生僻地名也面临消亡危险。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迎合信息化,一味图简便,贸然对生僻字进行改动、消除,浑然不知已对汉语言文字、中华传统文化造成破坏。其实,让生僻字在信息化时代得到新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在信息系统里多造一个字,比在现实中消灭一个字,成本要小得多。
各相关部门和信息系统开发方应该本着尊重人、尊重文化、便民利民的态度,加大对生僻字的开发管理力度,扩大信息系统、输入法的生僻字存储量,推进各个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努力让生僻字、生僻姓氏、生僻地名能留存,让文化根脉能传承。
■网友热议
“既然是文化,就不应该改,该改的应是系统。”
“太无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纠正啊,应该更新系统!”
“科技是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向科技妥协。”
“可以将鸭字编辑为多音字,读鸭也可以,也可以读ni-a,这样一来就保留了姓氏。”
“改为鸟字是不是比鸭好听点,再说nia本身就是鸟的意思。”
“我觉得独特没啥用,别人都不认识也很尴尬。”
■相关阅读
中国的姓氏有多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早在5000多年前,姓就由父系来世袭和传递。最早的姓氏记载,可追溯至唐朝(公元627年),当时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都记录下来了,并写成了一本《氏族志》,颁布天下,成为当时推举贤能、撮合婚姻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百家姓》,起源于北宋时期(公元960年),据文献记载:当时全国共有484个姓氏,其中,单姓408个,复姓76个。我国现存的姓氏大约有5600个,在实际应用中只有1000多个。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姓氏中,按人口集中程度分为四种,即:大姓姓氏、常见姓氏、罕见姓氏和稀有姓氏。其中,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姓氏有2400种,占总人口的97.93%;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3种,占总人口的56.61%。
你的姓氏在哪里最多?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从整体分布看,常见姓氏分布广泛,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
王、李、张等二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陈、黄、吴等二十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刘、孙、高等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周、唐、彭等十一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南;徐、朱、丁等九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潘、陆、韦等五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杨、何、罗等五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程、汪、方等四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安徽;邹、熊、万三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白、郝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北;金、毛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浙江;胡、余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北;武姓、段姓、马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山西、云南和甘肃。
图文综合齐鲁晚报、新京报、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