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区名师工作室召开课题设计解读会
日期:04-23
4月20日,在中山区解放小学,于芳、王颖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十多位教师围坐一处,倾听大连市科研所原所长梁卫对课题设计的解读。
本次活动中,团队签下“中山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项目”协议书。之后,于芳老师就自己研究的课题设计进行陈述。梁卫从题目界定,到搜集资料的重点区域;从如何做述评,到述评的精要之处;从研究内容的逻辑层次,到课题的创新点,层层深入,对于相关理论信手拈来,著作出处引经据典,有实践的深入,有理论的高度,让团队老师惊叹不已。“你们要带着问题来!”“要把我问倒、挂起来。”“要放开手脚,不要把自己禁锢在木桶里。”梁卫为名师团队的老师们,打开一扇研究的窗户。他用自己40余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大家,要立足课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
本次活动,团队教师近距离与专家面对面地沟通,直击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的疑难要害,为教师们下一步更好地研究实践蓄满智慧,指明方向。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侯玲玲
小学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中山区解放小学 于芳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于这个民族的子孙来说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整个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诗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加上《小学语文课标》拓展的古诗文,共200余首,诵读这些古诗词经典篇目,若能把传统文化要素也深融其中,用古诗词寻根问祖,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那文化的自信,将如同种子落在小学生心田,只待和风细雨时。
小学低年级,可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年级上册的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目送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想到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得更高一些。朴素又具有哲理,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凡的胸襟抱负。这是鼓励人们向上的中华人文精神。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值得人终生品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小学低年级,要能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为重点,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亲切。在想象中,在实践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切实体会,登高望远的传统文化因子会驻留他们心间。像这样的诗还有勉励朋友走出困境的《赠刘景文》等,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启蒙。
小学中年级要诵读优秀诗文,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南宋词人辛弃疾所描绘的农村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乐趣。团结一家人,浓浓是亲情,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让学生去观察自己和别人家庭中的美好画面,去叙述去感受去体验这种爱与亲的幸福。相信这种观察、感悟、诉说、体验会在小学生的心里涂上爱的底色。想象袁枚的《所见》,学生融入了自然;只身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生活的乐趣就无限。“仁爱”“和谐”“自然”,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小学高年级学习古诗,得把握诗意,想象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六年级下册中三首诗《马诗》《竹石》《石灰吟》,共同特点是在人生的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坚守本色。诗人李贺遇坎坷,也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郑燮在挫折中,仍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在千万次的打击之下,诗人于谦仍持身清白,两袖清风,不屈不挠。这种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深入作者写诗的背景,查询相关资料,体会诗人勇于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情,《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自知之明,古诗词就可以传递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小学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包含的文学底蕴、精神气质、正向的情感,对培养小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养成作用,也直接契合了育人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记忆力最好,认知正在完善,身心发展属于关键时期,认知观念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挖掘强化古诗词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小学生的认知成长,可以从小就练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童子功。